1.團隊簡介
本團隊現有師資6人,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3人,中級職稱1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5人。
本團隊在陳文華教授的帶領下,專注于藥學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以化學生物學為研究手段,通過活性先導物的合理設計、高效綠色合成和高通量活性篩選,發展新型的抗腫瘤、抗糖尿病和抗阿爾茲海默癥藥物;同時,以有機小分子化合物為探針,研究與生物體系的相互作用,以確定疾病機制和新藥靶標。團隊建立以來,在藥物化學生物學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包括獲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7項,發表高水平論文SCI論文5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10余項。
2.研究方向
(1)藥理活性分子的合成方法學
利用先進的合成技術,對藥理活性分子進行高效和綠色合成、后階段結構修飾及結構優化,并建立相應的化合物庫,為藥物開發提供具有結構多樣性和復雜性的新化學實體。
(2)類藥雜環的高效構建及其抗腫瘤活性篩選及其機制研究
通過基于靶點的藥物設計、藥效團拼接和電子等排原理等對具有潛在生物活性的類藥性雜環進行結構修飾、改造,合成不同系列的衍生物并對其抗腫瘤活性進行廣泛的篩選,從而發現對腫瘤具有抑制作用的藥物小分子。
(3)新型小分子熒光探針的設計與合成以及疾病發生機制和新藥靶標研究
設計合成細胞器靶向性熒光探針分子,用于腫瘤過度表達標志物的識別與標記、細胞或細胞器內外的離子監控與調控、非基因修飾條件下的細胞內蛋白標記與成像等方面。借助合成化學、光譜學和生物成像等現代技術手段研究纖毛相關疾病的發病機制,腫瘤細胞遷移,發現新藥靶標。目前開展的課題介紹如下:
? 細胞器靶向性的熒光陰離子轉運體的設計合成
? 重要疾病相關的生物大分子標志物的熒光檢測與成像
(4) 基于生物大數據挖掘的復雜疾病相關非編碼RNA篩選
通過生物大數據挖掘,對現有的數據庫中復雜疾病相關的非編碼RNA進行篩選,用于從全新的角度理解疾病機制、開發新的診斷和治療策略。
3.承擔的科研項目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氟代陰離子轉運體的合成及其誘導細胞死亡機制研究,21877057,陳文華,2019.01~2022.12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無導向惰性C-H鍵選擇性芳基化反應設計與機理研究,21901188,吳家強,2020.01~2022.12
?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提升項目:基于分子編輯技術的雜環多樣化合成研究,2023A1515030144,吳家強,2023.01~2025.12
? 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區域聯合基金-青年基金項目(2022A1515110134):近紅外二區自組裝納米診療試劑用于熒光/光聲雙模式成像引導的腫瘤低溫光熱治療,李蘭清,2022.10-2025.09
? 廣東省教育廳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自然科學類)(2022KQNCX092),近紅外二區有機自組裝納米材料的制備及其在熒光/光聲雙模態腫瘤成像中的應用研究,李蘭清,2022.10 -2024.10
? 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項目青年基金: 兼具Nrf2激活和HDAC抑制的神經保護劑的設計、合成及抗AD活性研究,2019A1515110266,胡金輝,2020.01~2022.12
? 胡金輝,大環嘧啶類AXL激酶抑制劑的構建及抗肺癌腦轉移作用機制研究,2025年度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主持,2025.01-2027.12
.對外合作與交流
?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程震教授 細胞器靶向藥物研究、細胞成像
? 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 譚建業教授 基于陰離子跨膜轉運機制的新型抗腫瘤藥物研發
?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 毛宗萬教授和譚彩萍副教授 陰離子轉運體的生物活性及機制研究
? 廣東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姚宏亮副研究員. 活性分子結構設計、化學合成、動物藥效評價、分子機制研究
4.團隊成員
團隊成員 | |
團隊帶頭人,藥物化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五邑大學副校長,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入選2023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兼任廣東省藥學會藥物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熱帶藥用植物化學重點實驗室(海南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曾留學日本和美國。主要從事藥物化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10余項科研項目,在J. Med. Chem.等國際刊物上發表英文SCI論文150余篇。獲日本兵庫震災紀念21世紀研究機構兵庫海外研究網絡(Hyogo Overseas Research Network)事業推進獎等。 | |
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2015年7月獲得中山大學博士學位。2015-2018年6月中山大學副研究員,現任五邑大學藥學與食品工程學院教授,實驗中心主任。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以及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提升項目等4項,五邑大學高層次人才啟動項目1項。發表包括J. Am. Chem. Soc., ACS Catal., Org. Lett., Communs. Chem., Chem. Commun., Eur. J. Med. Chem.等國際刊物上發表研究性SCI論文40余篇,主要從事藥理活性靶向的合成方法學研究。 | |
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7年獲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學位。2017-2018年在武漢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高級研究員,2018-今五邑大學生物科技與大健康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制藥工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領域:(1) 基于含氮生物活性分子骨架構建的合成方法學研究;(2) 基于藥物發現的天然產物結構修飾與改造。在Org.Lett., Org. Chem. Front., J. Org. Chem.等國際期刊上發表研究性SCI論文10余篇。
| |
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9年獲中山大學藥物化學博士學位。兼任廣東省藥學會藥物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藥物化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為針對腫瘤和神經退行性疾病領域,開展小分子藥物設計以及藥物合成新技術研究。近年來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學科權威雜志J. Med. Chem., Eur. J. Med. Chem., Org. Let.等發表論文15篇,獲得授權專利3項。 | |
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9年獲華南理工大學博士學位。2019-2021年南方科技大學博士后,2021年-今五邑大學藥學與食品工程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制藥工程系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領域為化學生物學,目前主持五邑大學高層次人才啟動項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區域聯合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廳青年創新人才項目以及五邑大學港澳聯合研發基金等5項。在Adv. Mater., Sens. Actuators B Chem., Anal. Chim. Acta, Chem. Commun.等國際刊物上發表了研究性SCI論9余篇。 | |
博士,碩士生導師。2023年獲澳門大學博士學位。2023年-今五邑大學藥學與食品工程學院專任教師。主要從事生物大數據與算法開發、基因組學與多組學融合、非編碼區在復雜疾病中的潛在作用、人工智能輔助新型靶點篩選的研究工作。在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等國際刊物發表SCI論文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