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讓中醫藥煥發新活力
課程名稱:天然藥物化學
課程代碼:1118003
課程類別:專業選修課
開課院系:藥學與制藥工程系
授課教師:李冬利
【教師簡介】
李冬利,博士,教授,主要從事天然藥物的分離純化、結構鑒定、藥理活性篩選和作用機制研究,以及天然資源來源保健食品或功能化妝品的開發。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1項、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優秀獎1項。主講課程為《天然藥物化學》。在教學過程中,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注意將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達到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
【課程簡介】
天然藥物化學是一門運用現代化學科學理論與方法研究天然藥物中化學成分的一門學科,內容包括各類天然產物的化學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藥效成分)的結構類型和特征、物理化學性質、提取分離方法,以及主要類型化學成分的結構鑒定方法等。本課程是一門專業選修課。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本專業學生熟悉天然藥物中有效成分的結構特點與類型;掌握各類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質、提取分離以及鑒別方法;了解典型有效成分的結構測定方法。培養學生具有初步從事天然藥物的生產和研究能力,為開發研究天然產物來源活性物質奠定基礎。本課程將以學生獲得知識能力為目標,采用集中講授、案例教學、習題討論等教學方式,并將現代網絡工具如微助教等方式貫穿教學的全過程。
在本課程講解中,將愛國精神、傳承精神、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奉獻精神、“四個自信”、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提高學生學習專業課的動力,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職業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崇高的理想,達到教書育人功能的有機統一。
【專業內容】
天然藥物化學與新藥發現。
【課程思政目標】
1、有助于學生理解天然藥物研發的專業知識及其運用,拓展科研思維、開闊學術視野;
2、增強愛國精神、傳承精神、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奉獻精神、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專業課的學習動力,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職業素養;
3、彰顯新中國和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堅定“四個自信”。
【案例內容】
青蒿素:傳統中醫藥獻給世界的禮物
1. 繼承傳統,不忘初心
1969年,屠呦呦接受任務加入了“523協作組”,她從傳統中醫藥典籍中尋求突破,結集出一冊《抗瘧單驗方集》,從中又篩選出包括青蒿在內的640種中草藥抗瘧方藥集,最后受《肘后備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可治“久瘧”的啟發,將焦點鎖定在青蒿。經過反復試驗,1972年成功從黃花蒿的乙醚低溫提取物中分離出有效成分青蒿素。
傳統醫藥學是開發新藥物的源泉。從傳統中藥中開發的青蒿素是一個全新的具有自然界罕見的“過氧橋”的倍半萜內酯,打破了傳統上認為抗瘧藥必須含有“氮原子”的認識。“過氧橋”也成為開發新一代抗瘧藥的一個重要活性基團。
我國在天然藥物研究領域具有深厚的學術積累與良好的傳承,傳統“中醫藥學是一座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中醫藥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文化傳承精神。
2. 團隊合作,學科交叉
青蒿素的研發是團隊合作的成果,除屠呦呦外,李國橋、羅澤淵、魏振興、李英、周維善、劉旭等也都做出了貢獻,涉及提取分離、結構鑒定、有機合成、藥理活性、臨床試驗等多個領域。
天然藥物研發需要多門學科的專業知識,應當培養廣闊的學術視野,注重學科交叉與合作。引導學生增強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3. 長期探索,十年磨劍
青蒿素研發歷經十余年,篩選了數萬種化合物與中草藥,僅屠呦呦對黃花蒿乙醚提取物進行活性篩選時,就經歷了190次失敗,最終在191號提取物中發現了青蒿素。此后,青蒿素結構鑒定的工作,也經過了6年時間。
天然藥物研發需要漫長的研究與大量的工作,不僅需要十年磨一劍的耐心,更需要屢敗屢戰的韌性堅持。
4. 忘我工作,甘于奉獻
在青蒿素研發過程中,屠呦呦曾把年僅兩歲的女兒送回寧波老家,全身心投入工作。屠呦呦團隊多名成員由于長期接觸乙醚試劑,健康受到了重大的損害。屠呦呦、李國橋、岳鳳先等人曾經親身試藥來驗證青蒿素的效果。
老一輩科學家忘我工作、奉獻犧牲的精神,正是他們科研精神與家國情懷的所在,值得后世學子永遠銘記。
5.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約4.5億人口中受瘧疾威脅的人口在3.5億以上,每年至少有3000萬例瘧疾病人,其中30多萬因瘧疾死亡。面對廣大人民群眾受到瘧疾的嚴重危害的情況下,在建國之初黨中央毛主席作出了“必須把衛生、防疫和一般醫療工作看作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的決策,體現了新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2017年全國首次實現無本土原發感染瘧疾病例。2020年實現消除瘧疾目標,并于2021年6月30日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的消除瘧疾認證。
危急關頭是不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檢驗著一個政黨到底為誰服務,是否以人民為中心。人民二字重若千鈞,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高于一切,正是中國制度最根本的價值取向、最深層的政治倫理,也是中國制度的巨大優勢。
6. 加強合作, 共同“抗疫”
據統計,全球97個國家與地區的33億人口仍在遭遇瘧疾的威脅,其中12億人生活在高危區域,這些區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1000。全球90%的瘧疾死亡病例發生在重災區非洲。青蒿素聯合療法是目前世衛組織大力推廣的一線抗瘧療法,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了“抗藥性”難題。當前屠呦呦團隊還在繼續研究應對“青蒿素抗藥性”的合理方案,希望有助于實現全球消滅瘧疾的目標。
青蒿素是我國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一個禮物:一株小草改變了世界,解除了全球數以億計兒童的痛苦,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通過介紹青蒿素發現、研究、開發的經典案例,使學生了解天然藥物研發的整體過程,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天然藥物研發的專業知識,拓展科研思維、開闊學術視野,而且增強愛國精神、傳承精神、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奉獻精神、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專業課的學習動力,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職業素養,還能彰顯新中國的制度優勢、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堅定“四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