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邑大學是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設立的以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公辦高等學校,具有接收港澳臺僑學生、國際學生資格和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資格,現為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和廣東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高校。
學校位于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中國第一僑鄉”——廣東省江門市中心城區,校園環境優美,基礎設施齊全,辦學條件良好,占地面積1000余畝,校舍總建筑面積70萬平方米。學校面向全國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收本科學生,面向國內外招收碩士研究生。現有各類在籍學生2.2萬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近2萬人,碩士研究生1400人。
學校設有21個教學機構,83個本科專業(方向),涉及經、管、法、文、理、工、藝術等7個學科門類。學校現有10個省級重點學科,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6個專業碩士授權類別,碩士授權覆蓋學校所有理工科專業。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200余人,博士學位占比近55%;擁有國家級、省級高層次人才25人;7人次入選2023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
學校擁有廣東省醫學大動物模型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科研平臺19個,廣東省水質在線監測與治理重點實驗室等市廳級科研平臺63個。學校聚焦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積極推進中國—太平洋島國防災減災合作中心建設,構建了材料與能源、生物醫藥與健康及智能與制造三個學科群,設立了太平洋島國研究院、中國僑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華南生物醫藥大動物模型研究院、雙碳研究院、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機構,成立了“中德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江門)”等5個共建創新平臺。

藥學與食品工程學院擁有制藥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2個本科專業以及“藥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生物與醫藥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752人,其中本科生449人,碩士研究生303人。五邑大學與澳門大學、暨南大學聯合招收生物與醫藥領域的博士研究生。學院面向廣東省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產業重點發展領域,圍繞藥物化學、生物技術、藥理學、藥劑學、藥學分析學、功能食品開發與利用等方向開展創新性研究和工程化開發,為江門市及粵港澳大灣區輸送生物醫藥及食品科學與工程相關專業人才。
學院的“藥學學科”為廣東省高等教育“沖補強”提升計劃重點建設學科和廣東省高校珠江學者崗位計劃設崗學科。擁有“廣東省醫學大動物模型重點實驗室”“江門市大健康國際創新研究院” “廣東省普通高校藥食同源資源開發與利用重點實驗室” “江門市藥食同源資源開發與利用院士工作站”等高水平創新平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并依托這些平臺與國內外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有聯合培養基地。
學院實驗中心建筑面積約3000平方米,配備有高分辨核磁共振儀、PET-CT、高分辨質譜儀、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超高效液相色譜儀、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儀、圓二色光譜儀以及X射線單晶衍射儀等現代精密科研儀器設備,總價值近2億元。
儀器設備 |
|
|
超低溫600 MHz核磁共振波譜儀 (物質結構表征) | 500 MHz核磁共振波譜儀 (物質結構表征) |
400 MHz核磁共振波譜儀 (物質結構表征) |
X-射線單晶衍射儀 (晶態物質結構確定) |

| 
|
高效液相色譜-四極桿飛行時間串聯質譜儀(定性定量分析) |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 (定量熒光測定、定量圖像分析等) |
廣東省醫學大動物模型重點實驗室具有優越的科研平臺,優秀的科研團隊。現擁有正高級職稱7名、副高級職稱10名、博士學位科研人員33名。重點實驗室主任為韓國翰林院院士金南衡教授。該實驗室依托之一的華南生物醫藥大動物模型研究院瞄準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和人類健康的重大需求,以大動物模型創制為基礎,以基于大動物模型的人類疾病機理及臨床前治療研究為導向,設立人類疾病大動物模型、大動物干細胞治療與基因治療、大動物類器官技術等研究方向。研究院占地約100畝,建筑面積約2.4萬平方米,已投入基建和科研設備總額計3.3億元,旨在發展成為一個集基礎研究、開發應用與技術服務于一體的國際一流生物醫藥大動物模型原始創新研發平臺。
金南衡院士指導碩士研究生
江門市大健康國際創新研究院——學校與江門市高新區共建的省級新型研發機構,面積約9000平方米,擁有5000多萬元的先進儀器設備及配套設施,開展藥品、保健食品、醫療器械、功能化妝品及個人護理品、公共衛生產品及其原料、配料、中間體等相關的大健康產品研究開發、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等工作。
江門市大健康國際創新研究院 |

|
|
|
一、報考我院的理由
1. 師資力量雄厚,教師隊伍年輕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51人,專任教師平均年齡39歲,其中博士學位教師50人,占比98%,正高職稱10人,副高20人,高級職稱占比59%,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51人,59%的人員具有海外留學經歷;擁有韓國翰林院院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科技部國家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入選者,廣東省高校珠江學者崗位計劃青年學者、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海南省“515人才”、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入選者等高層次人才20余名。專任教師年齡和職稱結構合理,學術水平高,科研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此外,學院還柔性聘請了國內外科研院所的國家級人才作為學院特聘教授,與學院教師共同建設多個方向的特色科研團隊,對研究生開展多層次聯合培養。
2. 科研設備精良,科研平臺齊全
學院擁有“廣東省醫學大動物模型重點實驗室“等多個省市級高水平創新平臺和相關大型精密儀器。學院擁有結構、性能和生物三大分析測試技術平臺,支撐藥學與生物與醫藥學科及領域的前沿研究。學院實驗中心配備核磁共振儀(400 MHz、500 MHz和超低溫600 MHz)、高分辨質譜儀、超高效液相色譜儀、X射線單晶衍射儀、激光共聚焦熒光顯微鏡、多功能酶標儀、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儀、圓二色光譜儀、流式細胞儀、熒光定量PCR儀以及蛋白純化系統等各類現代精密科研儀器設備,總價值近2億元。
3. 科研經費充足,科研成果斐然
近五年,學院教師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各類科技獎勵4項;主持各類科研項目超200項,累計科研經費近5000萬元,人均科研經費近100萬元;近3年學院教師發表SCI論文530余篇,其中在《Cell Stem Cell 》、《Cell Discovery》、《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Science Advances》、《ACS Catalysis》、《Chemical Science》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近3年授權國際專利3項,發明專利73項;制定地方食品安全標準2項。
4. 就業和深造前景廣闊
江門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研究生就業前景好。多數畢業生到醫藥相關企業就業。如近兩屆畢業生到康龍化成(北京)新藥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百新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大連市化工設計院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成都諾和晟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桑迪亞醫藥技術(上海)有限責任公司、珠海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就業。
近年來,有多名研究生分別到美國羅格斯大學、美國羅德島大學、德國羅斯托克大學、香港浸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武漢大學、蘭州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攻讀博士學位。
5. 校園環境優美,宜居宜教宜學
學校位于市區中心,毗鄰東湖公園,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學校有總建筑面積超4萬m2的集比賽、教學、訓練于一體的綜合體育館,食堂干凈整潔、菜品豐富,學校給研究生免費提供有空調和淋浴的4人標間住宿。無線網絡實現校園全覆蓋。
二、研究生獎助體系
序號 | 獎、助名稱 | 資助水平 | 資助對象 | 覆蓋比率 |
1 | 推免生獎勵 | 一次性獎勵10,000元 | 推免生 | - |
2 | 第一志愿報考獎勵 | 可獲得一次性獎勵 | 第一志愿報考的全日制研究生 | - |
3 | 優秀研究生國(境)外培養 | 參照學校的相關文件 | 優秀研究生 | 按規定申請、選撥 |
4 | 國家獎學金 | 20,000元/年 | 表現優異的全日制研究生 | 以國家下達名額為準 |
5 | 國家助學金 | 6,000元/年 | 全日制研究生 | 100% |
6 | 學業獎學金 | 2,600~6,000元/年 | 全日制研究生 | 100% |
7 | 導師科研補助 | 根據科研進展補助 | 全日制研究生 | 100% |
三、初試科目
招生專業 | 藥學 | 生物與醫藥 |
初試科目 | ① 政治 ② 英語 ③ 藥學綜合一(藥物化學、藥理學) | ① 政治 ② 英語 ③ 生物化學 ④ 藥物化學 |
四、復試內容
藥學:藥學基礎知識。
生物與醫藥:生物醫藥基礎知識。
五、主要研究方向(領域)及部分導師簡介
類型 | 學術型 | 專業型 |
招生專業 | 藥學 | 生物與醫藥 |
研究方向(領域) | ① 藥物化學 ② 藥理學 ③ 藥物分析學 ④ 藥劑學 ⑤ 生物技術藥物學 | ① 制藥工程 ② 生物技術與工程 |
藥學
·藥物化學
陳文華,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兼任海南師范大學熱帶藥用資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藥學會藥物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藥理學會理事、廣東省化工與制藥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Mini-Reviews in Medicinal Chemistry副編輯。曾先后留學日本和美國。主要從事藥物化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領域為藥物化學生物學,目前開展新型抗腫瘤藥物的設計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10余項課題,發表英文SCI論文近140篇。2008年獲Elsevier出版社Bioorg. Med. Chem.引用次數最多獎,2016年獲日本兵庫震災紀念21世紀研究機構兵庫海外研究網絡HORN事業推進獎。
彭金寶,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五屆廣東省青年科學家協會理事,廣東省高等學校青年珠江學者。圍繞過渡金屬催化的羰基化反應及其應用開展研究工作。通過構建新型催化體系,從綠色化學的角度出發,發展一系列兼具原子經濟性和步驟簡潔性的高選擇性催化羰基化反應,實現從烯烴制備高級醛、醇以及雜環化合物的催化反應過程強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教育廳創新團隊等項目5項,獲得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Chem. Rev., Angew. Chem. Int. Ed., Chem, Chem. Sci., ACS Catal.等期刊發表論文58篇,以第一發明人申請發明專利5件,授權1件。目前已培養碩士研究生8名,指導在學碩士研究生10名。
李冬利,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廣東省中醫藥學會中藥實驗藥理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主要從事天然藥物的分離純化、結構鑒定、藥理活性篩選和作用機制研究,特別是藥食同源天然資源的降脂減肥、保肝護肝、皮膚保護、調節腸道菌群等功效研究,以及天然資源來源健康食品和功能化妝品的開發。已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科研項目。牽頭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標準2項,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優秀獎2項、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1項和“無限創新”江門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迄今已在J.Agric.FoodChem.,Biomed.Pharmacother.,Phytomedicine 等期刊發表研究論文100余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50余項,已授權20余項。
馬愛軍,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合成化學》青年編委。主要從事天然產物及藥物分子的全合成研究。目前主持省鄉村振興戰略專項資金(“大專項+任務清單”)項目、廣東省教育廳重點領域專項、五邑大學港澳聯合研發基金等科研項目。發表論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23篇,以第一發明人申請發明專利15件,授權3件。目前已培養畢業碩士研究生6名,指導在學碩士研究生12名。
徐學濤,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羅格斯大學訪問學者,廣東省藥理毒理學會理事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天然藥物活性成分的結構修飾、藥理活性及作用機制研究。主持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等近10項,以通訊作者在Eur.J.個人簡介 Med.Chem., Bioorg.Chem.,Org.Lett.等期刊發表論文5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5件。目前已培養碩士研究生5名。主講本科生課程《制藥過程安全與環保》。
盛釗君,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4年博士畢業于法國巴黎第七大學,2015年起任職五邑大學,2017年和2023年曾兩次訪學英國利物浦熱帶醫學院。近年來的研究領域包括:醫學昆蟲(蚊、蠓)防控藥物及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藥食同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迄今為止,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3篇,獲得9項發明專利授權和4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先后主持各級科研項目11項。
吳家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圍繞藥理活性導向的過渡金屬催化的C-H鍵活化反應、含氟化合物的構建、雜環化合物的骨架重構及其應用開展研究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5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J.Am.Soc.Chem., ACS Catal., Org.Lett., Chem. Commun., Eur.J.Med.Chem.等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以第一發明人申請發明專利10件,授權1件。目前已培養碩士研究生5名,指導在學碩士研究生7名。
彭士勇,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有機合成方法學研究,致力于金屬卡賓的轉化應用;近5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1項,完成省級項目1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國際刊物上發表高水平論文15篇;已完成培養三屆碩士畢業生,其中2名畢業生獲得廣東省“優秀碩士研究生”。
劉君羊,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目前致力于活性天然產物的全合成、結構修飾和構效關系研究。主持國自然面上基金、國自然青年基金、廣東省、市級基金等近10項。發表SCI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J. Am. Chem. Soc.、Chem、Org. Lett.等國際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14篇。以第一發明人申請發明專利3件,授權1件。已協助培養碩士研究生2名,目前指導在學碩士研究生4名。·藥理學
李武,教授,博士生導師,澳大利亞CRISO訪問學者,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健康科普專員,海南省“515 人才”、海南省“拔尖人才”,海南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曾任教育部熱帶多糖資源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海南省食品營養與功能食品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五邑大學藥學與食品工程學院食品營養與健康團隊負責人。主要圍繞食品營養與健康、農產品加工開展研究工作。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南省高層次人才項目等項目20余項,發表論文80多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1項,多項專利在企業獲得轉化;獲得海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已培養碩士研究生20名,目前指導在讀碩士研究生4名和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1名。
劉磊,研究員,特聘教授,碩士生導師,全國農產品加工業十佳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廣東省百名博士博士后創新人物,《食品工業科技》EI刊物的青年編委。圍繞食品活性成分的結構表征、作用機制、加工技術及新產品研發開展研究工作,相關技術和新產品在大型龍頭企業進行了轉化。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江門市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點項目等項目15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專利銀獎、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勵10項,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科研論文10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30余件。目前已培養碩士研究生10名,協助培養博士研究生2名,指導在學碩士研究生7名。
馮娜,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博士后,兼任廣東省藥理學會內分泌代謝病藥理專委會委員。主要從事小分子化合物抗氧化抗衰老作用及機制研究。近5年,主持五邑大學港澳聯合研發基金等項目;發表高水平論文10余篇。
·藥物分析學
李辰,教授,碩士生導師,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第八批校級培養對象,廣東省科技特派員,廣東省地理標志專家;兼任廣東省中醫藥學會中藥實驗藥理專委會和廣東省藥學會第二屆生物醫藥分析專委會委員。近年來以地方特色藥食同源新會陳皮等為代表,積極開展活性物質提取、分離分析和生物活性研究。先后主持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廳公益研究、廣東省教育廳特色創新和重點領域專項等。曾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3)和三等獎(2010)各一項,廣東省發改委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2012)。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 Ind.Crop.Prod.,Org.Lett.,Front. Chem.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50 余篇,以第一發明人授權發明專利4件,轉讓2件。目前已培養碩士研究生4名,指導在學碩士研究生 5名。
吳盼盼,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英國利物浦大學聯合培養博士,江門市第二屆“僑鄉青年榜樣”、江門市科協青年科技人才。兼任廣東省青年科學家協會會員、廣東省科技特派員等。主要從事天然藥物化學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天然藥物中活性組分的結構優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與天然植物中防蚊、控蚊成分的發掘及其在公共衛生產品開發中的應用。先后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項目10余項。迄今在Chem. Eng. J., Adv. Healthcare Mater., Eur. J Med. Chem., Bioorg. Chem.等國際期刊已發表研究論文30余篇,獲授權專利10余項,轉化多項。
馬燕燕,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嶺南特色中草藥活性成分的分離純化、結構鑒定、藥理活性和質量分析研究。在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Journal of Agricultureal and Food Chemistry 和Food & Function等權威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主持國家級及省市級項目數項。
趙登高,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基于天然產物的創新藥物研究。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和Food & Function等權威期刊發表SCI論文30余篇,獲得專利多項。主持國家級及省市級項目數項。
·藥劑學
李紅光,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香港浸會大學博士、博士后,五邑大學藥學與食品工程學院院長。研究方向為熒光小分子探針、鑭系金屬配合物及納米材料的設計與生物醫藥應用,其主要包括腫瘤細胞內過度表達的相關蛋白的共價標記,亞細胞的選擇性成像,腫瘤靶向藥物釋放與成像等。主持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教育廳特色創新等項目多項。在J. Med. Chem., Chem. Commun.等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已申請發明專利6件,授權2件。目前已培養碩士研究生3名,指導在學碩士研究生5名。
劉文鋒,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5年獲廣東工業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博士學位。2016年3月加入五邑大學生物科技與大健康學院,目前主持廣東省聯合基金等項目7項。近年來已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Comm,Electrochimica Acta,ACS Chemical Neuroscience等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為抗炎天然產物和仿生醫用材料的研究。
·生物技術藥物學
金南衡(KIM NM-HYUNG), 韓國翰林院院士,五邑大學特聘院士,廣東省醫學大動物模型重點實驗室主任,吉林大學國家高端外國專家。一直從事哺乳動物卵母細胞體外成熟及胚胎發育、轉基因動物生產、干細胞和類器官生產等研究。在韓國忠北大學任職期間,金南衡院士擔任過韓國分子胚胎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韓國動物繁殖學會會長,轉基因生物臟器移植事業團團長等。2006年當選為最年輕的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院士。2011年擔任韓國國家重大項目“動物生物新藥及臟器開發事業團”團長,總經費約7000萬美元,項目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動物生物反應器的研發;異種臟器移植用轉基因動物的生產;生物新藥研發以及產業化等。并先后主持韓國國家級項目10多項,迄今發表SCI收錄論文300余篇,論著2本,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發明專利7項。金南衡院士擔任國際細胞周期期刊的技術顧問、在Journal of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Peer J,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Biotechnology等雜志擔任副主編或主任。并在2016、2017連續兩年獲得韓國最佳科學家成就榮譽, 2019年獲得大韓民國新知識經營大會大獎(科學人一等獎)等榮譽稱號,2022年獲得韓國教育部最高教育獎狀。科研方面,早在2003年在韓國首次成功生產克隆轉基因豬;利用轉基因技術克隆紅色熒光轉基因豬、轉基因雞、病模型轉基因狗、四環素調控基因表達轉基因克隆豬、基于FIV慢病毒載體生產綠色熒光蛋白轉基因韓牛等。此外,成功生產世界第一例hEPO基因表達的轉基因韓牛;轉基因豬的器官移植到靈長類動物體內,維持生命時間達到60天;利用轉基因動物進行異種移植,促進骨骼發育;高效重編程iPS細胞系統開發等主要成果。在五邑大學任職期間,整合了國內外領域專家、青年科學家和多層面科研資源創建了大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并成功率領團隊申請到廣東省醫學大動物模型重點實驗室,任實驗室主任。帶領團隊共獲得國家級及省部級項目14項。為五邑大學生物科技與大健康學院的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平臺建設和社會服務方面貢獻了顯著業績。
范江霖,教授,博士生導師,日本動脈硬化學會理事,美國心臟學會外籍院士,科技部國家高端外國專家,廣東省銀鈴專家學者。一直從事炎癥,脂質代謝,肥胖,心腦血管病理,動脈硬化的發生發展機制的研究。曾獲得美國和日本的學會獎勵11項,其中包括 2021年4月在日本獲得第110屆日本病理學會年終身年度獎,2023年日本動脈硬化學會獎,2023年度廣東省高等院校外國專家國際合作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1項,科技部863計劃1項,廣東省教育廳和科技廳項目5項。目前為止已發表SCI論文250多篇,其中包括JClin Invest,PNS,Circulation。其中High-index>50,總引數>10000次,主編英文專著3部,并獲得2021年度基礎醫學領域「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目前已培養博士研究生20名,碩士研究生 10名。
鄭允文,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體外iPSC肝細胞分化、體外擴增和細胞移植,具有豐富的肝臟和血液領域科研實踐經驗,建立世界領先的肝干細胞分選和克隆培養技術,創立小鼠肝干細胞的鑒定標準。利用人iPS細胞構建世界首創具血管網絡的三維肝臟類器官。主持參與日本學術振興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20余項,發表SCI論文120余篇,在中日美德加新韓7國獲14項發明專利授權。創建腫瘤類器官模型和患者iPS細胞誘導黑素移植治療模型,在世界首次構建置換率超30%的肝臟人源化大鼠,利用人類iPS細胞首次實證肝細胞衰老機理。任Elsevier特邀編輯,出版"Stem Cells and Cancer in Hepatology"英文學術專著1部。已指導碩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11名并取得學位,目前指導碩士研究生8名,博士研究生3名(含聯合培養)。將承擔生物與醫藥等方向的教學和研究生指導工作。
鄒慶劍,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3年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動物遺傳模型的構建、基因編輯、基因治療和干細胞治療等研究。近年來發表SCI論文26篇,包括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Cell Discovery、Molecular Therapy,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FASEB Journal和JBC等高水平期刊論文12篇;申請專利11項。主要成果包括:建立新型安全高效的TaC9-CBE和TaC9-ABE技術,實現了高效且安全的基因修復方法;建立多種基因編輯動物模型,包括世界上首次建立基因編輯狗模型、多能干細胞報告兔模型和豬模型、Wiskott-Aldrich綜合征兔模型以及人源化軟骨豬模型等;以及利用轉分化技術誘導大量可移植用神經元前體細胞以及建立可高效定向分化為運動神經元的多能干細胞等。
許永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哺乳動物卵母細胞成熟及胚胎體外發育、轉基因動物生產等方面的研究。代表性成果為生產世界第二例綠色熒光蛋白轉基因牛。主持科技部外專局項目、廣東省教育廳項目、吉林省教育廳項目。 在Animal、Theriogenology、J Reprod Dev等期刊發表SCI論文40余篇,其中作為一作與通訊作者論文20余篇。申請國家專利6項。
張映輝,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通過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手段進行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功能及小分子靶向特異作用機制方面的研究。曾在麻省總醫院麻醉與疼痛系進行g-氨基丁酸A型受體麻醉藥物靶向分子機制的博士后研究。主要參與NIH RO1研究課題三項,發表研究論文15篇,包括J Biol Chem.,Nat Struct Mol Biol.,Eur J Med Chem.等國際一流學術刊物發表文章。參編專著兩部。
各方向招生導師的更多詳細介紹,可參見學院網頁:http://www.upbr.xyz/spfe/
六、聯系方式
招生專業 | 藥學 | 生物與醫藥 |
QQ群 | 
| 
|
聯系老師 | 李老師:18620008186 馬老師:15728885525 張老師:19806439800 | 彭老師:18768426266 |
郵箱 | wyuchemyjs24@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