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專業認可度和民族自豪感:病毒防控
課程名稱:環境工程微生物學
課程代碼:2100410012
課程類別:專業必修課
開課院系:環境與生態工程系
授課教師:李玉瑛
【教師簡介】
李玉瑛,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研究方向為高級氧化技術在微污染水治理中的應用。主講課程為《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實驗》。在教學過程中,嚴格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結合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將蘊含的課程思政有機融入整個課程教學過程,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以及價值觀念引導的高度統一。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進行持續改進。
【課程簡介】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是面向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另有與之配套的實驗課程《環境工程微生物實驗》。主要講解微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微生物生態以及微生物在環境工程中的作用。目的在于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微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土壤、空氣及水體污染與自凈過程中的微生物學原理,以及掌握環境工程中的污(廢)水、有機固體廢物及大氣污染物生物處理的微生物學原理。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為水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環境監測、環境生態學導論、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等后續專業課提供了理論基礎。教學以講授為主、線上線下結合、理論實踐結合的互動教學形式以強化教學效果,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專業內容】
病毒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課程思政目標】
1、引入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民族自豪感,增加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危急時刻不退縮的科研精神和嚴謹的科學精神。
2、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時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回報社會的信心和決心,增加學生的專業認可度和民族自豪感;能夠科學防治,遵紀守法。
【案例內容】
提出問題:因為病毒具有獨特的結構(無細胞結構)和特點,那么滅活細菌的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和抗生素能不能滅活病毒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應該如何科學防護?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波及到所有國家,每個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響,鑒于本節內容是如何滅活病毒,分析物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在生活實踐中提高科學防疫方法,關注疫情發展趨勢。
鑒于滅活病毒和滅活細菌有所不同,進行提問,以強調病毒的特點及其滅活措施;激發學生討論病毒滅活在新冠防疫中的應用及其注意事項,激發學生的專業自信和社會責任感。鑒于病毒獨特的結構和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病毒和細菌的滅活措施;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各國新冠防控措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通過講解溫度紫外輻射、可見光、干燥、化學因素和抗生素對病毒的作用,引導學生學會科學防疫。
引導討論、思政導入:各國如何防護新冠肺炎疫情?對比國內外疫情防控,引出我國制度優越性等思政教學內容。
讓學生分析各國應對疫情措施,然后引出:只有社會主義中國才真正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組建起防治疫情的磅礴力量,迅速遏制住新冠肺炎。同時用事實和數據告訴當代大學生在類似疫情這樣的國際社會危機面前,唯有攜手合作,才能共克時艱。
講病毒滅活時結合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引入我國制度優越性;引入講到病毒的體內滅活中的抗體時,引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康復者捐獻血漿的新聞事例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抗疫科技攻關隊伍嚴景華團隊在新型冠狀病毒治療性單克隆抗體研究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從隔離措施談遵紀守法、從殺菌消毒引入病毒的防控——科學防治、知法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