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美麗中國的使命感和創新思維:化石燃料的
燃燒和能源轉型
課程名稱:大氣污染控制工程
課程代碼:1100620
課程類別:專業必修課
開課院系:環境與生態工程系
授課教師:李秋華
【教師簡介】
李秋華,講師,博士(在讀),研究方向為環境功能材料的開發與應用研究。主講課程包括《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噪聲控制工程》、《環境學導論》、《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實驗》等。在課堂教學中,嚴格樹立立德樹人,以學生為本,堅持“四個回歸”,因材施教,遵循實事求是、創新思維、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原則,尋找德育元素并靈活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如春在花,潤物無聲,達到教學思政協同化,培養有專業素質、有職業道德、有科學探索精神和家國情懷的國家有用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課程簡介】
本課程是環境工程專業核心理論課,與大氣污染控制實驗實踐教學和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課程相輔相成,培養學生的實踐思維和創新思維。本課程主要講授大氣污染的來源、影響、傳輸擴散和治理技術,包括顆粒污染物和氣態污染物的各種治理技術,典型控制設備的結構特征與應用范圍,以及典型工藝和設備的設計等。通過對大氣污染控制基本知識與理論、治理技術及設備的設計計算的系統學習,結合同學期的實踐課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實驗的實訓操作,使學生具有運用專業知識去發現、分析和分解大氣污染問題的能力,初步具備進行大氣污染工程工藝設計和治理技術研究的能力。教學過程中貫徹“立德樹人”的宗旨,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強化務實創新,融入“科學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觀”等理念,介紹環境治理新技術,科學家精神走進課堂,使學生樹立建設美麗新中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服務社會。
【專業內容】
燃料的燃燒過程與燃燒污染物排放、新能源與能源轉型。
【課程思政目標】
1、踐行“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理念,樹立建設美麗中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2、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務實創新實業強國。
【案例內容】
首先講授本章節專業知識內容:燃料的燃燒過程與污染物排放計算。目前我國的能源結構,主要能源來源是包括煤、石油、天然氣傳統化石燃料,同時也有水力發電、海上風電和核能等清潔能源的使用。講解傳統化石燃料的占比情況,燃料煤的組分、燃燒條件與過程、燃燒產物、燃燒產生的煙氣體積與污染物排放量計算。目前是多能源時代,對比不同能源燃燒產生的污染物的情況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探索解決方向:開發新能源,傳統能源的潔凈化和燃燒過程的控制技術,打造低碳生態體系。
綠色文明的發展要求是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碳排放有關,介紹碳排放和發展之間的關系。課程思政引入:丁仲禮院士專題訪談視頻節選,領略丁院士在尖銳的提問中表現出強大的專業素養、不卑不亢的大師風范,和縝密的邏輯思維,對學生進行直觀的熏陶教育,使同學能夠關注環境問題發展趨勢與權益爭取,理解節能減排的迫切性與必要性,增強同學學以致用服務社會的學習積極性和使命感。對于碳排放的限制與發展的需求矛盾促使我們急需優化能源結構,引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內容“持續推進能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節選,在富煤貧油少氣的化石能源基礎上開發能源潔凈技術與清潔能源,構建“降煤提效-氣化綠電-清潔脫碳”低碳轉型,化石能源逐漸向零碳能源過度,擺脫傳統能源依賴。
通過對燃料燃燒和污染物排放的知識介紹,以及課前在微助教平臺上傳的關于碳排放、碳達峰、碳中和的學習資料與視頻,向學生強調節能減排技術、新能源的開發與應用在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層面的重要性,培養同學們開拓進取的精神,激發同學們學習專業知識的學習驅動力,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讓當代大學生的“天生我材”更好地用于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作出貢獻,實現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