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五邑大學舉行教育教學成果專家鑒定會。《協同地方資源 創新綜合實踐能力培養機制 探索多樣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途徑》、《“425”研教融合系統化服裝設計教學改革與實踐》、《“協同、創新”理念下應用型人才分類培養的實踐-以半導體綠色光源專業為例》和《利用僑鄉資源 構建遺產保護科教共同體 協同培養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探索》等四項校級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項目通過了由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原北京師范大學校長鐘秉林教授擔任專家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鑒定組的論證和鑒定,推薦申報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
校黨委張焜書記、張運華校長、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國雄教授以及有關職能部門、教育教學成果課題組成員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張運華校長主持。
經項目負責人匯報、專家質詢答疑等環節,鑒定專家組一致認為《協同地方資源創新綜合實踐能力培養機制探索多樣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途徑》圍繞當前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如校企合作難、合作育人形式單一、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不足等問題進行了持續的、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構建了以提升“綜合實踐能力”為目標的“邑大模式”,深入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多樣化改革探索,協同多方社會資源搭建了多平臺的協同育人機制,創新教學運行安排,構建綜合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并逐步擴大改革實踐探索范圍。該成果具有創新性、實踐性和示范性,對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具有較強的示范意義和實踐推廣價值。
鑒定專家組還一致認為《“425”研教融合系統化服裝設計教學改革與實踐》針對長期困擾著服裝設計教學的普遍問題開展研究與實踐,形成了“425”研教融合系統化教學體系,即以“文化引導、課程聯動、項目分級、校企協同”的4種教學模式為手段,以培養“工程意識與創新意識”2種意識為目標,以掌握“思維表達能力、市場分析能力、現代生產能力、創新設計能力、綜合應用能力”5種設計技能為載體,建設了配套教學資源平臺。發展豐富了教學實踐內容,形成課程聯動、項目分級、校企協同的實踐教學體系。《“協同、創新”理念下應用型人才分類培養的實踐-以半導體綠色光源專業為例》豐富了綜合實踐能力內涵,通過協同產業以及學科平臺資源,構建了地方高校半導體綠色光源專業人才分類培養體系,較好地破解了專業人才培養同質化、校企合作難、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需求脫節、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重視和投入不足等問題,有效實現了“三個轉變”,即由單一培養模式向分類培養轉變、由學校單獨培養向校企協同培養轉變、由學生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該成果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和實踐推廣價值。《利用僑鄉資源 構建遺產保護科教共同體 協同培養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探索》是基于國家對遺產保護人才培養的重大需求,運用科教融合理論,整合校內外學科資源、遺產資源以及相關社會資源,構建遺產保護科教共同體,以研究推廣遺產保護的先進理念、模式、經驗、方法和跨學科培養大學生遺產保護實踐創新能力為途徑,通過隊伍建設、基地建設和項目研究全方位協同服務教學活動,實現科教深度融合發展,為僑鄉培養兼具科研素質與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以此實現教學育人、科研育人、服務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核心目標。成果努力破解地方本科院校科教融合目標難以實現、融合模式難以構建的教學難題,有效地實現了從科教分離到科教結合、再到科教融合的轉變。
本次鑒定會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秘書處副秘書長王小梅擔任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邱學青教授、廣東工業大學副校長章云教授、華南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李正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務處處長熊建文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院長徐福蔭教授、廣東工業大學教務處處長李麗娟教授等擔任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高教所所長張男星教授、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張煉教授作為特邀嘉賓出席鑒定會,同時出席的還有葉氏化工集團等與學校進行協同人才培養的8家企業代表。(文/教務處 圖/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