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積極做好新時代“僑”文章,9月15日至17日,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江門市委宣傳部、五邑大學和江門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聯合承辦的2023嶺南學術論壇“嶺南華僑文脈的傳承、創新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在江門順利舉辦。此次會議由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五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門市博物館和開平市倉東文化遺產保育與發展中心等學術研究、文博與遺產保育單位負責具體實施。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二級巡視員何方俊,江門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冀,五邑大學黨委書記欒天罡等出席研討會開幕式。開幕式由五邑大學黨委副書記李靄康主持。來自省內外近百名專家學者、僑務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文化遺產工作者齊聚一堂。本次論壇,特邀國內“僑”文化學術研究、傳承創新方面有重大成就和貢獻的專家學者作主旨發言。
嶺南學術論壇是省社科聯主辦的傳統高端學術交流平臺,是我省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品牌。本次在江門舉辦的論壇是今年省社科聯指導和主辦的第一場,也是嶺南文化學術論壇創辦以來,首次以“僑”文化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舉辦此次學術論壇,是江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廣東省委“1310”具體部署,踐行“兩個結合”,推動僑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行動,對講好中國故事、廣東故事、江門故事,建設好展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具有重要意義。
省社科聯二級巡視員何方俊充分肯定江門市委把“僑都賦能”作為新時期“六大工程”之一建設四大“國家平臺”推動僑都賦能升級的做法。“江門做了諸多扎實工作,為廣東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開好局起好步作出了江門貢獻。”何方俊表示,期待江門繼續重視提煉展示華僑文化的獨特標識和精神特質,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延長產業鏈條,做大做強華僑文化品牌,推動華僑資源優勢持續轉化為精神優勢、產業優勢、經濟優勢。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冀表示,近年來,江門始終秉持“五個堅持”,圍繞華僑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了大量積極有效的探索。一是堅持聚焦平臺和團隊建設,成立了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等3個機構、2個智庫組織。二是堅持把發掘、整理和研究僑鄉歷史文化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比如以“僑批”為題,在全國首創研究“僑批中的黨史”。三是堅持以文藝精品講好文化“雙創”故事,精心打造了《僑批·家國》等18部聚焦僑文化、講述僑故事的藝術精品,被廣東藝術界譽為“江門戲劇現象”。四是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僑文化資源要素轉化為文旅產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五是堅持傳播推介僑文化,用心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廣東故事、江門故事,創新打造的“前店后廠”國際傳播機制入選中宣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優秀案例。
五邑大學黨委書記欒天罡在致辭中指出,加強華僑文脈的傳承、創新與發展,對結合嶺南優秀文化資源促進“兩個結合”,加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五邑大學始終堅持根植僑鄉,注重挖掘僑文化資源,堅持推進僑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僑為橋,凝心聚力培育出一系列有顯示度的高水平學術成果,構建起僑鄉文化育人體系,推進了以文化為引領的新文科建設。自2014年與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在江門召開首屆“習近平僑務論述研討會”以來,先后舉辦9屆研討會,并成為國內發表相關研究論文最多的高校;成功打造了全國唯一的新興交叉學科“僑鄉文化與遺產”并處于國內領先水平;依托學校“四位一體”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大學僑鄉文化育人體系,創演僑鄉文化題材文藝精品,充分運用僑鄉文化資源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豐厚滋養;著力推動學術成果的社會轉化,系列成果特色鮮明,為推動僑鄉文化傳承、創新與發展貢獻五邑大學的智慧和力量。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張春旺,《廣東華僑史》主編、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研究員張應龍,華南師范大學嶺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左鵬軍,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王鵬,五邑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教授張國雄和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教授譚金花等六位特邀學者作了主題報告,他們分別以“嶺南華僑文脈傳承發展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嶺南僑鄉人口跨國流動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以武術與舞獅為例”“江門五邑僑鄉文脈的幾個顯著標志及其思想資源價值”“以僑鄉文化推進人文灣區建設的路徑思考”“重大僑文化工程支撐嶺南文脈延續”“倉東計劃:遺產保育視域下的鄉村振興”為主題分享其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富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分組討論階段,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嶺南華僑(僑鄉)文化與中華文明”“嶺南華僑(僑鄉)文化的傳播”“嶺南華僑(僑鄉)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理論與實踐”“嶺南華僑(僑鄉)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嶺南華僑(僑鄉)文化中的歷史與文學”“嶺南華僑(僑鄉)文化育人體系的建構”六大專題從多維度的研究角度積極展開熱烈討論和深入交流。
此次論壇獲得社會廣泛認可和良好評價,使大家對“嶺南華僑文脈的傳承、創新與發展”相關問題有了更深入系統的認知,有效增進了學術與文化交流。
一直以來,五邑大學堅持扎根僑鄉,擦亮僑牌,致力于推動僑鄉文化傳承、創新與發展。學校連續九屆承辦或共同承辦“習近平僑務論述研討會”。自2014年舉辦首屆研討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僑務工作重要論述研討會已成為全國僑聯系統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僑務工作重要論述的制度安排,也是華僑華人研究的專家學者、僑務工作者深化理論研究、分享研究成果的重要平臺。成功打造了全國唯一的新興交叉學科“僑鄉文化與遺產”,獲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位居全省同類高校前列。凝練了一支校內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多學科師資隊伍,培育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把“僑鄉研究”叢書打造成學術品牌,相關學術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定期舉辦“國際移民與僑鄉研究”“國際移民書信研究”國際學術會議以及“中國僑鄉比較研究”“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學術研討會,與世界各地高校、華僑華人團體合作開展僑文化研究,講好中國故事,增進民心相通。將優秀僑鄉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編寫了輔助教材《五邑僑鄉歷史文化概要》,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通識必修課程《僑鄉文化通論》,把僑文化資源融入到各專業課程教學。創演文藝精品《僑批·中國》《大江之門傳奇》,激發學生深摯的家國情懷。《僑批·中國》今年在中國教育電視臺、學習強國、央視影音等國家級、省級主流媒體直播,僅在中國教育電視臺觀看人數超過1億人次,引發廣泛關注。舞蹈詩、書、畫《大江之門傳奇》為教育部“高校原創文化精品推廣行動計劃”項目,首演以來在校內外展演十余場,深受師生群眾歡迎。學校是“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申報世界記憶遺產的首席專家單位,和廣東省政府重大文化工程《廣東華僑史》編修主編單位之一、中國僑聯干部廣東培訓基地、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的學術策展單位,承擔研制了《廣東省僑批檔案保護管理辦法》,開平倉東遺產教育基地經過14年建設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遺產研究、遺產保育、華裔青少年尋根、港澳青少年內地游學等著名平臺。2021年以來,參與江門市委宣傳部策劃發起的“僑批中的黨史”研究,挖掘僑批中的紅色文化資源,在全國黨史學習教育和僑批研究領域進行了創新性的探索,產生了顯著的影響。接下來,五邑大學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牢牢把握“兩個結合”,立足僑鄉大地,發揮僑校優勢, 以更大力度深化僑文化的多學科研究,推動僑文化引領的新文科建設上新臺階、出新成果、作新貢獻。(文/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 圖/宣傳部、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