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五邑大學偉倫中心,于1995年落成投入使用。偉倫中心是由香港著名社會活動家、實業家、恒生銀行原董事長利國偉先生以偉倫基金的名義捐贈建設經費。利國偉與妻子易海倫愛國愛鄉,為公益事業和慈善機構慷慨解囊捐款贈物。1994年,利國偉捐贈1000萬港元,在校園北區建一座高13層的商住樓“偉倫中心”。這是校園第四座以“偉倫”命名的建筑,也是20世紀90年代旅外鄉親捐建的校園里最高的一座樓宇。綠樹、球場、小湖與這棟橙粉色的大樓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和諧而美好的校園圖景,讓每一個路過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獨特的魅力。
(二)赤子情深系桑梓,興學報國澤后世——利國偉先生的故事
1.少年行:在逆境中的自我重塑
利國偉曾親口坦言,他與恒生創辦人何添、何善衡皆“讀書不多”,是為“紅褲仔”。在香港,人們把那些從小靠自己打拼、一路接受歷練長大的孩子叫作“紅褲仔”。1918年8月5日,利國偉降生在澳門的一戶家境貧寒的家庭。利國偉的父親是利樹培以商人為職,原籍廣東開平,祖父利文奕,與利希慎父親利良奕為親兄弟。其家庭并未收到太多利希慎家族的幫助。盡管家境貧寒,其父母重視教育,利國偉還是得以接受了基礎的教育。并不富裕的家庭使得他在年輕時就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也鍛煉了他的毅力和決心。在他早年的學習經歷中,他先是在私塾里接受了一段時間的傳統中文教育。后來,他進入了香港著名的圣若瑟書院繼續深造,并在那里度過了四年的學生時光。然而,由于日本侵華戰爭的影響,特別是日軍占領香港期間,利國偉不得不中斷了學業。這一場動蕩將利國偉的命運導向另一個方向。
2.披荊斬棘:從銀號學徒到香港金融傳奇
1937 年,他成功考入了當時的國華銀行任職見習生,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他在國華銀行刻苦工作,更練得單憑手指便可分辨偽鈔的技巧。從那時起,利國偉憑借著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銀行業界逐漸嶄露頭角。1946年,利國偉在何添引薦下加入恒生銀號,擔任會計,又負責處理海外黃金買賣。1965年的春節前夕,香港的明德銀號拒付一張700 萬港元的支票,而在接下來的幾日又接連發生現金不足支付一些大額客戶的事件,使得民眾恐慌,發生擠兌。這引發了民眾對于華商銀行的信心動搖,擴大為香港銀行界的擠兌風潮。雖然匯豐銀行力挺恒生,并將一疊疊的現金布置滿恒生銀行大堂的各個角落,但情況并未有改善的跡象。至 4月, 恒生銀行共流失了一半存款,約 2 億港元 。眼看形勢危如累卵 、千鈞一發,董事會于 4 月 8 日決定將控股權出售給匯豐——這意味著恒生被匯豐收購。利國偉被委任全權處理股權出讓事宜。賣盤的建議在翌日得到時任財政司郭伯偉首肯后,利國偉不負眾望,僅用一天時間完成協議,以5100 萬元將51%股權售予匯豐。事后,何善衡因恒生控股權從此斷送而哭了兩個晚上。出賣股權是當時萬不得已的最佳選擇,這使恒生銀行避免結業倒閉的命運。
執掌恒生銀行37年間,利國偉完成了驚人的三級跳:從1960年最年輕的董事到1983年掌舵,再到2004年功成身退時,恒生已蛻變為市值千億的金融巨艦。他的經營哲學充滿嶺南商幫的智慧:“銀行不是賭場,風控重于利潤;但銀行也不是守財奴,要敢為實業輸血。”這種精妙的平衡術,使恒生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成為少數不需政府救助的銀行。
3.心懷家國,赤誠奉獻展擔當
利國偉的貢獻遠不止于金融領域。1994年,他與何添、何善衡、梁銶琚共同捐資4億港元成立"何梁何利基金",用于獎勵有杰出 成就和卓越貢獻的中國科學家 , 希望藉此不斷提高中國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水平,開創了華人企業家大規模資助科研的先河.同年5月,何梁何利基金會成立典禮在北京人民人會堂隆重舉行。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會見了利國偉等捐款人,他說,這是迄今為止海內外華人為中國科技界捐獻的最大一筆款項,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它將有利于創造一種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1995年1月12日,首屆何梁何利基金頒獎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務院總理李鵬等出席大會,為錢學森、黃汲清、王淦昌、王大珩等4位成就獎獲得者和陳景潤等20位進步獎獲得者頒了獎。
五邑大學是江門市第一所高等學府,學校在籌辦過程中資金拮據。利國偉了解到建校的困難后,立即慷慨解囊解決建校首期工程所需的部分資金,使該校于1984年3月奠下第一塊基石。1986年8月10日,利國偉第一次踏進五邑大學,聽取葉家康校長匯報學校的總體發展規劃和建設情況。葉家康描繪了學校的發展藍圖,同時也傾吐了創業艱巨的心聲。利國偉先生為之動容。臨別時,校領導請他贈言,他欣然命筆:“萬事起頭難。”并附說明如下:“一九八六年秋八月十日,參觀五邑大學得汪市長、葉校長等解釋興建過程,可卜該大學前途光明偉大。謹致數言,值伸敬意。”伴隨著“萬事起頭難”這句開場白,利國偉先生開啟了對家鄉這所新生大學無私的投入。偉倫中心的捐建,便是他們對家鄉教育深情厚誼的有力見證。盡管如今偉倫中心已不再嶄新,但在建成之初,它為教職工提供了舒適的居住環境,吸引了眾多優秀教師,極大地提升了學校的整體形象和辦學實力,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依然是夫婦倆關愛家鄉教育的永恒象征,承載著他們對家鄉教育的堅定支持與殷切期望。
利國偉對五邑大學的支持遠不止于捐資建樓。他對學校的大政方針,如學制設定、專業設置、科系發展、學術研究、對外交流等方面,都極為關心,提出許多寶貴意見,希望五邑大學越辦越好。2000年,利國偉在《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發表《抓住機遇 再創輝煌》一文,在文章結尾,他飽含深情地寫道:“家鄉有這么一所美麗的大學,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五邑大學正是家鄉一代又一代青年接受高層次的裁剪繡繪,變成長袖善舞的有用之才的理想場所。讓我們共同努力,把她辦成更令人向往的著名大學,造福桑梓,垂功后世!”利先生的話,道出了廣大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對桑梓后輩提攜獎掖的良苦用心,一直激勵著邑大師生奮勇向前。如今,以他和夫人名字命名的“偉倫”樓宇依然矗立校園,承載著教育教學的重要功能,見證著一代代學子的成長。這些建筑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精神象征,將繼續書寫更多關于希望與傳承的溫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