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五邑大學伍舜德教授活動中心由愛國實業家伍舜德先生捐資興建,1995年落成啟用。2013年,伍舜德夫人馬蘭芳女士再捐資擴建。伍氏家族響應時代號召,捐資打造這座“騎樓為體、穹頂為魂”的中西合璧建筑,用作國內外學者相聚之地,弘揚我國優良文化。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設延續了僑胞反哺桑梓的集體精神與“以文聚魂”的集體訴求。這棟2.3萬平方米的建筑,承載著380萬僑胞跨越三個世紀的精神史詩。文化交流中心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華僑精神的象征。它提醒世人:華僑的力量不在金山銀山,而在文化血脈的永恒搏動;不在衣錦還鄉,而在代代相傳的赤子之心。
(二)懷志報桑梓 熱忱譽僑鄉——伍舜德先生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嶺南少年·家學啟蒙
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照顧幼弟,這是伍舜德的童年艱苦經歷。貧窮的家境不但沒有銷蝕少年伍舜德求知上進的意志,反而激勵他努力拼搏,奮發向上。為了達成父親的遺愿“找最好的學校,讓兒子去讀書成才”,在勉強維系生活之余,伍舜德開始了非同尋常的求學生涯。從嶺小到嶺中再到嶺大,伍舜德特別珍視讀書的機會,每天以嚴格的作息時間表爭分奪秒,奮發學習各類基礎知識,斬獲許多大獎。同時他堅持鍛煉,擁有一身好體魄,籃球、足球、棒球無不精通,還擔任多個球隊隊長,甚至代表國家隊遠赴國外比賽。各類優異綜合成績,遍傳嶺南校園,伍舜德也因此獲得老師同學們的交口稱譽。在1935年嶺南大學畢業典禮上,嶺南大學教授黃延毓稱贊其為典型的嶺南學生:“君一向好體育而絕無暴戾氣;君又好學不倦,成績優良;君又樂為人役,團體服務獲君之助甚多。”“艱”和“勤”字,是對伍舜德12年嶺南求學路的最好概括。讀書于斯,成長于斯,他掌握了豐富的會計知識,樹立起堅強的體育精神,鍛煉出卓越的領導能力,培養了出色的團隊意識,這些都為伍舜德為日后遨游商海開創宏大事業奠定基石。
第二個故事:白手起家·實業報國
伍舜德從嶺南大學畢業后,前往香港打拼,開始了他人生的奮斗歷程。伍舜德以優異成績叩開了香港陸海通公司的大門。他二十載如一日勤勤懇懇:既在六國飯店從基層做起,以勤勉升至總經理要職;又兩度推辭董事長高位,堅守"按股任職"的準則,以優異的實績進入了董事會。
上世紀50年代,港島中環區僅有兩家由外國人經營的西餐館,只要中國人光顧就會被安排“坐冷凳”,連常客伍氏兄弟也不例外。對于這種來自洋人莫名其妙的“禮待”,極富正義感的伍氏兄弟為了捍衛民族尊嚴,決心打破中國人只會開大排檔的宿命,創辦一家中國人自主經營的西餐廳。于是1956年美心餐廳應運而生。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信,大約是溶入嶺南人的血脈之中,世世代代無法抹去的。恰如《嶺南晚歌》所唱“同心同德同志力,為愛為國為嶺南”。伍舜德、伍沾德兄弟二人齊心協力,以超人的經營策略、嚴謹的科學管理與優秀的服務質量,使美心集團迅速崛起,發展為香港最大的飲食王國,占香港飲食業市場份額的10%以上,在香港幾乎沒有人不曾光顧過美心西餅、美心快餐店或酒樓。
第三個故事:桑梓情深·教育興邦
為家鄉的教育事業、文化事業、公益事業,伍舜德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貢獻。伍舜德深悟"教育強則根基固"的道理,童年艱難求學的經歷,也讓伍舜德分外看重教育,自80年代初便熱心捐助發展國內教育事業。伍舜德馬蘭芳伉儷是愛國愛鄉、興學育才的典范,先后捐資數億港元在祖國各地捐建了一系列教育、文化、醫療項目,在祖國各地處處可聞伍先生捐資助學之義舉。歷來勤儉節約的伍先生,為了社會公共事業甘做領頭羊,并以身作則倡導華僑、港澳同胞“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兩樣都沒有,就出把口,唱好祖國,唱好家鄉”。
伍舜德馬蘭芳伉儷始終心系五邑大學的發展,一家三代在我校捐資建造了“伍舜德樓”“伍舜德廣場”“馬蘭芳樓(教學樓)”“文化交流中心”“伍威廉樓”“大學賽艇會”等樓宇和設施,設立了“伍舜德精神獎”等獎、助基金,還與好友合資捐建了“五友樓”“十友樓”“繼續教育學院大樓”等多座樓宇,并廣泛發動親友和僑胞支持學校,為五邑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做出卓著貢獻。伍舜德始終以教育振興為家鄉發展注入持久動力,完美詮釋了功成不忘桑梓的赤子情懷。
隨著五邑大學的不斷發展,文化交流中心也在不斷煥發新的活力,成為連接世界的文化港灣。在“情義兩地行”活動中,香港大學、華威大學等學子與五邑大學志愿者組成義教隊、義診隊,深入江門社區、醫院、工廠,服務逾千名群眾。聯歡會上,兩地青年以歌舞、話劇再現華僑奮斗史,用行動詮釋“情義無界”。每年寒假,中心張燈結彩,校領導與留校學子共聚一堂。老師親手為學生們盛湯夾菜,詢問學業與生活;暖冬禮包中,圍巾、書籍與家鄉特產滿載溫情。新年游戲里,包餃子、寫書法洋溢著中國的“年味兒”和團圓氣息。一名留學生感慨:“這里讓我找到了家的溫度。”
第四個故事:精神永續·時代回響
從餐盤里的克己自律,到臨終前的魂歸故里,伍舜德用一生踐行著“嚴以修身,赤子情深”的人生信條。但當人們參觀過他捐建的項目,盛贊他的功德時,他卻謙遜地說:“我深知‘民富國強,教育為本’,十幾年來所做一切,不外盡一己之力而已。”伍舜德在香港商界和臺山鄉親中德高望重,深受人們的愛戴,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共為家鄉的振興貢獻力量。
五邑大學文化交流中心,是僑鄉覺醒的里程碑,是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燈塔。它無聲宣告: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華僑精神終將跨越山海,為流淌著炎黃血脈的人們照亮前方。伍先生愛國愛鄉的赤子之心和慈烏反哺,克己奉公、普施惠德的高尚人格,廣育英才、服務社會的豐功偉績,對教育和公益事業的熱愛和執著,對僑都江門發展的不懈努力和大力支持,為五邑僑鄉人民所稱道的“伍舜德精神”都已化作一座精神豐碑,巍然聳立在僑鄉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