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樓宇簡介
黃浩川樓由旅港愛國實業家、慈善家黃浩川先生于1991年慷慨捐資300萬港元興建。其建筑形態獨特,宛如“打開的書本”,象征著知識的啟迪與傳播。作為外國語學院院樓及學校重要的語言培訓中心,樓內設有20間可容納160人的現代化階梯教室。周圍綠樹環繞,環境清幽,常年書聲朗朗,是學子們研習外語、探索世界文化的核心場所。樓內所立碑記,銘刻著黃浩川先生情系桑梓、興學育才的卓識與功績,是華僑支持家鄉高等教育的生動見證。作為學校主要的日常教學場所之一,該樓宇設計實用,設施完善,擁有多間標準化教室及配套空間,為師生提供了優良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其命名承載著黃浩川先生對家鄉高等教育事業的深情厚望和對學子扎實求學、全面發展的殷切關懷,是五邑地區教育發展的堅實載體。
二、捐贈人黃浩川先生:書樓載道 澤潤邑庠
赤子丹心,根植僑鄉
黃浩川先生(1916-2015),祖籍廣東臺山市白沙鎮松溪里。出身于重信守諾、心系鄉梓的商賈之家(祖父經營童叟無欺的“萬和堂”藥材鋪,父親黃銘衍為香港早期殷商)。三歲隨母赴港,天資聰穎,幼承庭訓,熟讀詩書。青年時期求學于嶺南大學商科,懷抱學成報效家鄉之志。然抗戰烽火驟起(1938年),廣州淪陷,大學夢斷,被迫輟學返港協助父業。其父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開導,黃浩川遂投身商海。秉持忠誠、信用、勤奮、敬業之精神,他艱苦創業,成就斐然(如1956年建成香港首座配備扶手電梯的十四層商貿大廈),后創立“浩華有限公司”。雖身處香江,其心始終縈繞家鄉臺山,恪守“獨樂不如眾樂”、“非以役人,乃役于人”(服務他人)的人生信條,將巨額財富與滿腔熱忱傾注于造福桑梓,尤重教育、醫療、文化事業。
情系邑大,慷慨興學
五邑大學作為僑鄉高等學府,自誕生便牽動著海外游子之心。黃浩川先生是學校建設與發展的重要襄助者。“臺山五友樓”的建設與其密切相關。1990年10月,黃浩川先生初訪五邑大學,對這所年輕學府寄予厚望。深感興學育才之重,他旋即與伍舜德、黃炳禮、黃干亨、黃乾利四位鄉賢合資捐助300萬港元,興建“臺山五友樓”(用作機械工程館),寓意五邑俊彥同心勠力,共育英才。而在1991年參加“五友樓”奠基儀式之際,黃浩川先生了解到學校北區發展亟需支持。懷著促進中外交流、消除語言隔閡的“獨具卓識”,他再次慨然獨資捐資300萬港元,興建“黃浩川樓”,此樓后成為外國語學院院樓及重要教學基地。1992年“五邑大學教育基金有限公司”成立,他捐資10萬港元,后又支持“十友樓”等項目建設。據統計,1993至1999年間,他累計向五邑大學捐贈逾600萬港元。
樓宇育人,潤物無聲
形如“打開的書本”的黃浩川樓,是語言與文化的方舟。20間寬敞明亮的階梯教室,承載著無數學子叩擊外語之門、架設溝通之橋的夢想。作為外國語學院的根基,它見證了專業人才的茁壯成長與國際視野的開拓。樓宇碑文言:“我學子聚此廣廈流連深吟之際,豈不惕勵而憤發哉。” 這正是此樓激勵學子奮發向學精神的最佳注腳。并且以其實用與包容,成為萬千學子汲取知識、夯實學業的日常課堂。它默默承載著基礎教學的繁重任務,保障了教學活動的有序高效運行。而樓宇之名,是黃浩川先生愛國愛鄉赤子之心與“樂役于人”崇高精神的永恒銘刻。也無聲地訴說著海外僑胞對家鄉學子的殷殷期望,成為五邑大學校園中傳承奮斗精神、桑梓情懷與奉獻意識最直觀、最深厚的教材。學子置身其中,不僅學習知識,更感悟那份跨越山海的大愛與責任。
功德昭彰,桑梓永懷
黃浩川先生的善行義舉,廣受家鄉人民和政府高度贊譽。1991年12月,獲臺山縣人民政府頒授“振興臺山特別貢獻獎”。1993年11月,榮膺“江門市榮譽市民”稱號及“江門市特別貢獻獎”。1997年,再獲“臺山市榮譽市民”稱號。其名其德,已深深融入五邑大學的血脈與記憶。2015年,黃浩川先生以百歲高齡辭世,其“心系桑梓,樂役于人”的精神風范,通過矗立在校園中的樓宇,持續滋養著一代代邑大學子,激勵他們勤學成才,回報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