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樓宇簡介
譚兆體育中心,坐落于五邑大學核心區域,綠樹環繞,與現代化教學樓和寧靜圖書館交相輝映,是校園內一處充滿活力與動感的標志性建筑群。這座由愛國愛鄉的香港實業家、慈善家譚兆先生于1990年慷慨捐資500萬港元興建的現代化體育場館,承載著譚兆先生對家鄉教育事業的深切關懷和對學子強健體魄的殷切期望。
體育中心建筑風格獨特,巧妙融合了現代簡約大氣與僑鄉文化韻味,流暢的線條設計極具動感,象征著青春與活力。中心內設施先進齊全,包含體育館、足球場、游泳池等多個高標準運動場地,地面鋪設專業運動地膠,燈光科學柔和,并配備舒適休息區。自落成以來,譚兆體育中心始終是學校開展體育教學、舉辦各級賽事以及師生日常鍛煉、揮灑汗水、培養團隊精神和競技意識的核心場所,無聲地滋養著一代代五邑學子的身心成長。
二、 捐贈人譚兆先生的故事
(一)貧寒礪志:從雙水少年到香江學徒
譚兆先生(1933年出生)的根,深植于廣東省新會市(現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島橋鄉迎龍村。3歲時,家境清寒,父親的早逝更使家庭雪上加霜,生活的重擔全落在母親陳嫻柔弱的肩頭。這位堅韌的母親深信“再窮不能窮教育”,省吃儉用、竭盡全力供譚兆讀書。然而,殘酷的現實是,即便母親傾盡所有,極度窘迫的家境也僅能支撐譚兆完成6年小學學業。少年失學,成為譚兆心中永遠的遺憾,也埋下了日后傾力支持教育、不讓鄉童重蹈覆轍的種子。
為分擔家計,1949年,年僅16歲的譚兆離開家鄉,踏上艱辛的謀生之路。他先到廣州學習木工手藝,棲身簡陋工棚,不辭勞苦,虛心學藝。次年,在同鄉幫助下,他轉赴香港一家制衣廠當學徒。白天,他全神貫注于制衣技藝,針線穿梭,力求精通每一道工序;夜晚,則在昏黃燈光下如饑似渴地自學文化知識和制衣理論。他深知機會來之不易,憑借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善于觀察思考的頭腦,不僅迅速掌握了精湛的制衣技術,更對行業市場、成本、供銷等有了深刻理解。這段艱苦的學徒生涯,磨礪了他的意志,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贏得了雇主的信任,為他日后商海揚帆奠定了基石。
(二)商海傳奇:“蘋果牌”之父與多元化實業家
心懷鴻鵠之志的譚兆先生,不甘久居人下,毅然踏上創業征程。創業初期,資金、技術、市場等難題接踵而至,但他迎難而上。他堅守“以品質取勝,以信譽取勝”的理念,事必躬親,從選料、裁剪到縫制、檢驗,每一環節都精益求精,確保產品件件優質。他對客戶的真誠服務,使工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并嶄露頭角。
憑借卓越的商業眼光和果敢魄力,譚兆先生創立了德士活集團。為順應全球市場需求和時代潮流,他成功推出了風靡世界的“蘋果牌”服裝。“蘋果牌”產品線豐富(涵蓋牛仔褲、西裝、西褲、夾克、毛衣、襯衫、T恤等),選料上乘,做工考究,設計時尚,深受各年齡層消費者喜愛,迅速暢銷全球,成為服裝界經久不衰的著名品牌。在服裝帝國取得巨大成功后,譚兆先生展現出前瞻性的戰略思維,積極拓展商業版圖,比如在香港及內地開設連鎖零售店“Apple Shop”,拓寬銷售渠道,也敏銳把握機遇,在香港及內地投資房地產。通過多元化經營,譚兆先生的商業帝國不斷壯大,他也成為香港商界舉足輕重的實業家,書寫了一段從貧寒學徒到商業巨擘的傳奇篇章。
(三)情系家鄉,助力五邑:體育中心的誕生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五邑大地,但家鄉高等教育資源匱乏的狀況,深深牽動著海外僑胞的心。1985年,在海內外鄉親鼎力支持下,五邑大學應運而生。建校初期,基礎設施薄弱,尤其是體育設施,難以滿足師生日益增長的教學、鍛煉和賽事需求。建設一座現代化的體育中心,成為學校發展的重要訴求,也為僑胞回饋家鄉教育提供了契機。
遠在香港的譚兆先生,始終心系故土,尤其關注家鄉的教育事業。當他了解到五邑大學體育設施的困境后,感同身受。他深知體育在育人中的重要性——不僅能強健體魄,更能錘煉意志、培養協作與競爭精神,是學生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為了不讓家鄉學子因條件所限而錯失體育帶來的成長機會,1990年,譚兆先生慷慨捐資500萬港元,專項用于支持五邑大學興建一座高規格的體育中心。
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建設,譚兆先生都傾注了心血,密切關注工程進展,力求打造一個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的體育活動場所。在他的鼎力支持下,規模宏大、氣勢恢宏的譚兆體育中心在五邑大學校園內拔地而起。中心內體育館、足球場、游泳池等設施一應俱全,專業的地膠、科學的燈光、嶄新的器材,為師生提供了優越的運動環境。譚兆體育中心的建成,極大地改善了五邑大學的體育教學和活動條件。多年來,它一直是體育教學的堅實基地,各類體育課程在此有序開展,學生在專業指導下學習技能,增強體質。也是活力賽事的閃耀舞臺,校內外籃球賽、足球賽、游泳比賽等各類賽事在此舉辦,成為學子揮灑青春、展現風采的競技場。同時也是師生鍛煉的活力中心,課余時間,這里是師生放松身心、享受運動樂趣的熱門場所。這座體育中心,早已超越其物理功能,成為譚兆先生心系家鄉、支持高等教育的不朽豐碑,是華僑愛國愛鄉精神在五邑大學校園的生動體現。
(四) 善行天下:公益足跡遍家鄉
譚兆先生對家鄉的深情厚誼,遠不止于五邑大學。他將對早年失學的遺憾,轉化為對家鄉教育、醫療、基建等公益事業全方位、持續性的鼎力支持。
興學重教,阻斷貧困代際傳遞。1980年,首次回鄉,目睹母校島橋小學破敗景象,毅然捐資47萬港元重建,讓孩子們擁有良好學習環境。1985年,捐資146萬港元興建中學,為紀念含辛茹苦支持他求學的母親,命名為“陳嫻中學”。該校占地7840平方米,設17間教室、38間教師宿舍,可容納940名學生,極大改善了當地及周邊村落孩子的中學教育條件。為確保學校長遠發展,譚兆先生獨具匠心地投資250萬港元在家鄉興建“陳嫻針織廠”,開創“以廠養?!蹦J?,既為學校提供穩定經費,又為當地130多人創造就業機會,帶動經濟發展,實現公益與經濟的雙贏。1993年,為支持五邑大學長遠發展,通過香港五邑大學教育基金有限公司捐款100萬港元,設立教育??罴蔼剬W金,激勵學子奮發向上。
改善醫療,守護鄉親健康。1989年,見雙水鎮中心醫院狹小陳舊,難以滿足近9萬人口需求,捐贈1000萬港元重建。新建醫院面積達6300平方米,設施先進,病床增加,顯著提升了當地醫療水平。1991年,捐資500萬元興建新會中醫院新樓,提升其服務能力。還曾認捐支持廣州市兒童醫院及第二人民醫院的籌建與擴建。
夯實基建,惠及民生。捐資修建島橋鄉水泥路,告別泥濘,改善出行。捐資100萬港元興建自來水供應系統,解決村民長期以來的飲水難題,大幅提升生活質量。鄉民感念其德,譽之為“富貴積德,濟眾扶貧”的大好人。
家國情懷,賑災濟困。1992年,華東地區發生特大洪災,譚兆先生心系同胞,第一時間捐贈110萬港元及價值670萬港元的物資賑濟災民,展現了大愛無疆的社會擔當。
譚兆先生無私奉獻家鄉和社會,贏得了廣泛贊譽和崇高榮譽。1992年,被授予“新會榮譽市民”、“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1993年11月,被授予“江門市榮譽市民”稱號。這些稱號是對他數十年如一日善行義舉的最高褒獎,也是他深厚家國情懷的最佳見證。譚兆先生的一生,是一部從貧寒少年逆襲為商界巨擘的勵志史詩,更是一部情系家鄉、無私奉獻的感人篇章。少年失學的切膚之痛,轉化為他對家鄉教育傾注的滿腔熱忱;商業上的巨大成功,為他回饋社會提供了堅實力量。他捐建的譚兆體育中心,不僅是五邑大學校園內一座現代化的運動場館,更是一座精神的燈塔。它無聲地訴說著一位海外游子對故土的深情眷戀,彰顯著“富貴不忘本,成功報桑梓”的崇高華僑精神,生動詮釋了體育在育人中的核心價值。
當師生們在中心內奔跑跳躍、揮灑汗水時,當激烈的賽事在此精彩上演時,譚兆先生心系教育、支持體育的初心便在其中流淌。這座建筑時刻激勵著五邑學子:既要錘煉強健體魄,砥礪堅韌意志,更要銘記并傳承這份深厚的家國情懷與奉獻精神,努力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為僑鄉和國家的繁榮貢獻力量。譚兆先生的精神,如同體育中心那躍動的線條,永遠充滿活力,照耀著五邑大學的現在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