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導航
五邑大學偉倫圖書館
發布時間:2025-08-19

(一)簡介

五邑大學偉倫圖書館由香港愛國金融家利國偉爵士(1918-2013)與夫人易海倫捐資興建,1990年落成啟用。“偉倫”之名取自夫婦二人名字,承載利氏家族對僑鄉教育的深情厚誼。利國偉祖籍江門開平,身兼恒生銀行董事、五邑大學終身名譽校長,畢生踐行“教育為國根基”的信念,累計為邑大捐建5座“偉倫”樓宇,此館為首批核心建筑之一。這座24000㎡的五邑地區最大文獻中心,現藏紙質圖書195萬冊、電子圖書153萬冊、閱覽座位2600個,日均迎接數千名學子。利公童年因戰亂失學,立誓“讓家鄉孩子讀好書”,率先捐出500萬港元奠基款,并任終身名譽校長,親題“萬事起頭難”以勵后人。館內處處可見他“跨越山海的家國情懷”——從石刻銀信到啟功體匾額,從偉倫基金持續資助的獎學金到國際學術資源,皆在默默講述“一卷書香,一座燈塔”的僑鄉精神。今天,當你輕觸書架,也在延續利公“教育興邦”的百年宏愿。

(二)赤子情深系桑梓,興學報國澤后世——利國偉先生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紅褲仔”

利國偉曾親口坦言,他與恒生創辦人何添、何善衡皆“讀書不多”,是為“紅褲仔”。在香港,人們把那些從小靠自己打拼,一路接受歷練長大的孩子,叫作“紅褲仔”。1918年8月5日,利國偉降生在澳門的一戶家境貧寒的家庭。利國偉的父親是利樹培以商人為職,原籍廣東開平,祖父利文奕,與利希慎父親利良奕為親兄弟。其家庭并未收到太多利希慎家族的幫助。盡管家境貧寒,其父母重視教育,利國偉還是得以接受了基礎的教育。并不富裕的家庭使得他在年輕時就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也鍛煉了他的毅力和決心。在他早年的學習經歷中,他先是在私塾里接受了一段時間的傳統中文教育。后來,他進入了香港著名的圣若瑟書院繼續深造,并在那里度過了四年的學生時光。然而,由于日本侵華戰爭的影響,特別是日軍占領香港期間,利國偉不得不中斷了學業。這一場動蕩將利國偉的命運導向另一個方向。

第二個故事:指尖辨偽,一日救恒生

1937年,他成功考入了當時的國華銀行任職見習生,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他在國華銀行刻苦工作,更練得單憑手指便可分辨偽鈔的技巧。從那時起,利國偉憑借著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銀行業界逐漸嶄露頭角。 1965年的春節前夕,香港的明德銀號拒付一張700萬港元的支票,而在接下來的幾日又接連發生現金不足支付一些大額客戶的事件,使得民眾恐慌,發生擠兌。這引發了民眾對于華商銀行的信心動搖,擴大為香港銀行界的擠兌風潮。雖然匯豐銀行力挺恒生,并將一疊疊的現金布置滿恒生銀行大堂的各個角落,但情況并未有改善的跡象。至4月,恒生銀行共流失了一半存款,約2億港元。眼看形勢危如累卵、千鈞一發,董事會于4月8日決定將控股權出售給匯豐——這意味著恒生被匯豐收購。利國偉被委任全權處理股權出讓事宜。賣盤的建議在翌日得到時任財政司郭伯偉首肯后,利國偉不負眾望,僅用一天時間完成協議,以5100萬元將51%股權售予匯豐。事后,何善衡因恒生控股權從此斷送而哭了兩個晚上。盡管利國偉評價此事“或是遺憾”,但他盡到了匍匐之救,出賣股權已是當時萬不得已的最佳選擇,這使恒生銀行避免結業倒閉的命運。

后來港元危機、股災、聯交所動蕩,他三次被推到火線,被港媒譽為“救火隊長”。每一次,他都把個人榮辱置于香港金融穩定之后。

第三個故事:港人模范——中南海的坦誠

1982年,香港回歸問題隨著撒切爾夫人的來訪進入第一個階段。撒切爾夫人因馬島戰爭的勝利而意氣風發、志在必得。出乎她意料的是,這是一場“鐵娘子”與“鋼鐵公司”(毛澤東評語)的博弈。鄧小平以極其強硬的態度回應道:“香港主權問題是不能討論的問題。”英國和香港各界都認識到,香港回歸勢在必行。時間來到1984年,中英兩國官方在談判桌上爭得面紅耳赤,香港各界人士無不翹首以盼,也有不少人對一些問題憂心忡忡。他們對回歸祖國懷抱早已是望眼欲穿。其中利國偉不僅對中英談判牽腸掛肚,更欲投身致力于回歸事業。1984 年 6 月 23 日,利國偉聯同鐘士元、鄧蓮如走進人民大會堂四川廳,向鄧小平直陳港人憂慮。鄧小平一句“中國人不是低能的”讓他們吃下“定心丸”。自此,他出任港事顧問、推委會成員,把“一國兩制”從藍圖落到制度細節,被媒體譽為“港人模范”,也把個人命運與民族大義緊緊焊在一起。

第四個故事:4 億創基金——科學家的最大紅包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領導人高度關注科學技術發展和對應人才的培養。1993年,朱镕基在一次與利國偉——他在上海整頓、發展經濟時的合作伙伴,談到他的構想。利國偉聽得首肯心折、深以為是。身在香港德高望重、根在大陸的利國偉又何嘗未想為祖國建設肝腦涂地呢?他很快應承朱總理的建議,開始醞釀籌資設立基金會的計劃。1994年3月,在經過一番交流商討后,利國偉與香港恒生銀行其他三位董事——何善衡、梁銶琚、何添毅然決定:每人各捐款1億元港幣,合計4億元港幣,在香港注冊成立“何梁何利基金”,用于獎勵有杰出成就和卓越貢獻的中國科學家,希望藉此不斷提高中國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水平。同年5月14日,何梁何利基金會成立典禮在北京人民人會堂隆重舉行。在鮮紅的地毯上,絢爛的燈光下,利國偉見到了一年前共談教育議題的朱镕基。在會上,朱镕基代表政府說,這是迄今為止海內外華人為中國科技界捐獻的最大一筆款項,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它將有利于創造一種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充分肯定了他們的公益事業。利國偉時年貴庚76,為自己仍能為他最關心的教育事業添磚加瓦也甚為欣慰。

1997年的頒獎致辭中,他更是激動萬分地說:“從科技研究的學者,不獨所得研究經費有限,而個人生活亦甚為清淡,但他們都不辭艱苦,使國家在尖端科技發展取得可觀的成就,為世人所共仰。科技進展對國家強弱、人民生活苦樂都有密切關系,因此多年前我憧憬如果能夠有一個組織完好的基金,用于獎勵在科技工作有杰出成就的內地科學家,實屬美事。......我們深信將來國家科技英才輩出,使基金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更希望能夠以本基金作為一個開端,使海內外的有心人士,成立更多類似的基金,為國家和人民造福。”

第五個故事:情注五邑大學從“第一塊基石”到“終身名譽校長”

奠基:500 萬港幣的第一塊基石

1984 年 3 月,江門市委書記黎子流赴港募捐,利國偉得知五邑大學啟動資金拮據,當場捐出 500 萬港幣,并親筆題贈“萬事起頭難”。這筆資金使學校奠下第一塊基石,結束了江門沒有本科高校的歷史。此后十年,他又以偉倫基金名義陸續投入 6111 萬港幣,先后建成偉倫圖書館(1990)、偉倫建筑館、偉倫樓(1993)、偉倫中心(1994)和偉倫大廈(1997),形成今日校園最醒目的“偉倫”樓群。

制度:從捐款人到頂層設計者

利國偉不僅出錢,更出思路。學校辦學之初,他便就學制、專業設置、學科發展、學術研究提出系統建議。1992 年,他牽頭成立“香港五邑大學教育基金有限公司”,出任董事會主席,帶動旅港鄉親籌資逾 7000 萬港幣,設立獎助學金、教師交流基金,使五邑大學在師資、課程與國際合作上迅速與國際接軌。

身份:終身名譽校長的深情寄語

1994 年,學校授予他“終身名譽校長”稱號,他因公務未能到場,卻寫下《五邑大學前途光明偉大》賀詞;1995 年校慶 15 周年,他又在《抓住機遇 再創輝煌》里殷殷叮囑:“大學應該是科技、觀念進步的策源之地……五邑大學正是家鄉一代又一代青年接受高層次裁剪繡繪、變成長袖善舞有用之才的理想場所。”這些文字至今仍張貼于偉倫圖書館大廳,成為師生每日可見的精神路標。

傳承:把一生寫進校園的日常

今天,偉倫圖書館 24000 平方米、195 萬冊紙質書、153 萬冊電子書、2600 個閱覽座位,每天迎接著上千名學子;偉倫中心、偉倫大廈仍在為師生提供教學、科研、住宿與商業配套。利國偉把個人命運、家國情懷與高等教育緊緊綁在一起——他用 30 年持續投入告訴后人:再窮不能窮教育,再遠也要讓五邑的孩子看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