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導航
五邑大學新會樓
發布時間:2025-08-19

(一)簡介

五邑大學新會樓是由崔德祺、馮秉芬、黃球、黃祖棠、利漢釗、利榮森等為代表的新會籍旅香港澳門鄉親捐資340萬港元籌建,1987年奠基,1990年落成,建筑面積3900平方米。新會樓的建成,最初是為中文系、社會科學與藝術部等文科系部師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研修、辦公條件。隨著學校學科布局的優化與發展,新會樓如今已成為紡織材料與工程學院的院樓。從昔日的人文薈萃之地,轉變為今日的科技創新高地。

(二)五邑大學新會樓故事

第一個故事:建筑風格莊重典雅,氣勢雄渾

正如碑記中所言,新會樓“美輪美奐,雍容大度”,整體氣質莊重而不失典雅。作為最初的“文學院”,其設計摒棄了浮華的裝飾,追求一種沉穩、內斂的學術氣度。新會樓建筑體量堅實、線條挺拔,具有一種穩定、向上的視覺沖擊力,象征著學術的崇高與堅不可摧。它在校園中占據著核心位置,“東依主樓,北連科學館”,形成了校園核心建筑群的一部分,其設計與主樓、科學館等周邊建筑風格協調統一,共同構成了校園莊重的天際線。

新會樓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其與自然環境的完美融合,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園林“天人合一”的設計思想。依山傍水之景: 建筑前方規劃了“清池數畝”,周圍環繞著“綠樹數行”,形成了開闊而富有生機的外部環境。水面倒映著樓影,綠樹環抱著墻基,使得鋼筋混凝土的建筑充滿了詩情畫意。

第二個故事:崔德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精神出精神

崔德祺先生始終懷抱著對祖國的深厚熱愛,對國家建設充滿關切。早在1954年,他便返回內地參與政治協商會議,并多次受邀前往北京參加慶典活動,成為澳門愛國人士的先驅之一。從1958年2月至1981年2月,崔德祺先生連續擔任新會縣第二至第五屆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目前,他是廣東省政協委員、新會市政協名譽主席。在此期間,他為廣東,尤其是家鄉新會的發展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崔德祺先生堅定支持祖國統一,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收回澳門主權。為此,他不辭辛勞,欣然擔任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澳門基本法咨詢委員會主任,為澳門主權回歸祖國和維護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會是崔德祺先生的故鄉,他對這片土地懷有深厚的情感。自50年代首次回鄉以來,他每年都要回新會四五次。進入80年代后,他每年春節都會回到新會,與當地領導會面,共同探討家鄉建設的大計。崔德祺先生不僅熱愛家鄉,更熱心于家鄉的公益事業。據不完全統計,從1979年至1992年,崔德祺先生及其夫人何麗貞女士(現任澳門婦女聯合會副會長、新會市政協委員)共為家鄉捐贈超過1000萬港元,資助了20多項公益項目。這些項目包括新會華僑中學、環城中學、雙水鎮沙路小學、新會機關幼兒園、新會中醫院、新會體育訓練館、聯大廈、岡州賓館、圭峰賓館、玉臺寺、崖門慈元廟以及雙水鎮衛生院和雙水崔嘉亨文化室、水泥路、自來水工程、沙路鄉會堂等。他對家鄉的深情厚誼,贏得了鄉親們的廣泛尊敬。

此外,五邑大學、新會人民醫院等文化、教育、衛生事業也得到了崔德祺先生及澳門新會同鄉會的大力支持。他提出的“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精神出精神”的口號,深受鄉親們的贊譽。

第三個故事:岑黃球: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齊心協力,事業才能興旺發達

黃球先生,原名叫黃重球。1921年出生于廣東省新會縣(今新會市)環城鎮(今會城鎮)環溪鄉大端里一個貧苦家庭里。在1983年,江門市委和市政府在籌劃建立五邑大學時遭遇了重大挑戰。由于地方財政資源有限,國家投資無法依賴,他們決定依靠本地僑鄉的優勢,動員海內外鄉親、干部及朋友們捐資辦學。海外華僑及港澳同胞迅速響應,成立了以司徒輝先生為主席,黃球、崔德祺等九位先生為副主席的“海外華僑、港澳同胞響應籌建五邑大學委員會”。他們廣泛動員華僑及港澳同胞,無論是在財力上還是在人力上,共同參與五邑大學的建設。黃球先生是五邑大學的奠基人之一。

在一次訪問香港期間,市委書記黎子流同志為五邑大學籌集資金,特別邀請了熱心家鄉教育事業的鄉親們進行座談,討論如何解決學校的建設資金問題。黎書記誠懇地向與會者介紹了大學籌辦的進展和當前面臨的經濟難題,并熱切希望得到大家的大力支持。黃球先生和其他與會者在聽取了黎書記的講話后,感到非常振奮,紛紛表示支持五邑大學的建設是件大好事,應該得到支持。黃球先生當場承諾捐資50萬港元。五邑大學教學主樓落成后,為了紀念黃球先生的貢獻,特將主樓二層北大廳命名為“重德堂”,以資紀念。黃球先生的書法功底深厚,其手書的“重德堂”三個字筆力遒勁,一目了然。

為了五邑大學的建設,黃球先生不辭辛勞,四處奔走,積極宣傳和聯絡眾多港澳朋友和鄉親,支持這所大學的發展。1987年6月13日,五邑大學迎來了又一個喜慶的日子。這一天,雄偉的教學主樓和由鶴山縣(今鶴山市)旅港澳鄉親集資興建的“鶴山樓”(行政辦公樓)舉行了落成剪彩儀式。同時,利國偉、呂志和、陳經綸先生分別捐建的偉倫建筑館、呂志和禮堂、陳瑞祺科學館也舉行了奠基儀式。新會縣(今新會市)旅港鄉親集資興建的“新會樓”(文學院樓)也同時奠基。新會樓的建成凝聚了黃球先生和新會眾鄉親對五邑大學的深情厚望。新會樓的三個大字也是由黃球先生手書,建筑面積達4000平方米,共捐資340萬港元,其中黃球先生捐資50萬港元。該樓一層以“重德堂”命名,以紀念黃球先生的貢獻。在五邑大學初創時期,黃球先生慷慨捐資100萬港元,為學校的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黎子流書記表示:“這所大學的興建與落成,黃球先生的倡導和帶頭作用是不可或缺的?!?/p>

黃球先生不僅熱心捐資支持學校的樓舍建設,還時刻關心五邑大學的各方面建設與發展,經常親臨學校視察和指導。他特別關心未來教師的成長,為了鼓勵學生勤奮學習,品學兼優,樹立良好的學風,1990年,他率先捐贈10萬港元設立“黃球師范生獎學金”。這一舉措極大地鼓舞了全體教師和師范學生,推動了學校“好學、多思、求實、創新”的校風形成,教學質量不斷提升。黃球先生將尊師重教視為自己的座右銘。他每次回到故鄉,總會抽空看望教過他的何老師。每次來五邑大學視察,他也會詢問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情況。

黃球先生常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齊心協力,事業才能興旺發達。”為了五邑大學的未來發展,為了教學和科研能夠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成為海內外名校,他與利國偉、呂志和、司徒輝等先生積極倡議在香港成立了“五邑大學教育基金有限公司”,該基金會在1992年獲得港府注冊。黃球先生擔任董事會副主席,并捐資100萬港元?;饡某闪槲逡卮髮W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黃球先生的夙愿得以實現,他和利國偉等諸位先生的遠見卓識和赤誠之心,令人深感敬佩。

五邑大學成立十周年時,伍舜德先生倡議建“十友樓”(國際會議中心),黃球先生再次熱烈支持,捐款100萬港元。

2012年,黃球先生又捐資在新會樓旁建設一座涼亭,并題寫“光陰即黃金,勤奮造光陰”勉勵莘莘學子,好學進取,五邑大學以黃球的字將其命名為耀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