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導航
五邑大學專家樓
發布時間:2025-08-19

一、簡介

五邑大學名盛專家樓(又稱“伍舜德專家樓”)是校園內一座承載著海外僑胞尊師重教精神與高端人才服務使命的標志性建筑,由愛國僑領伍舜德先生(祖籍臺山)攜手港澳邑賢共同捐資興建,該樓坐落于校園教學區與生活區交匯的核心地段,地理位置優越,環境清幽寧靜。內部空間設計科學合理,以高標準打造專家公寓、多功能學術研討區及配套服務設施。建成初期有效解決了學校高端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的瓶頸問題。

作為伍舜德家族捐建矩陣中的關鍵一環(與伍威廉樓、馬蘭芳樓、五友樓等共同構成僑捐地標群),名盛專家樓以磚石為筆,書寫著海外游子對故土教育的深情——這份情,是伍舜德跨越山海的拳拳之心;這份義,是無數僑胞用行動詮釋的“教育興國、人才強鄉”使命。

二、伍舜德:一個僑商的世紀家國情懷

亂世沉浮

1912年生于臺山塘蝦村的伍舜德,7歲隨母赴美尋父卻遭命運重擊,11歲喪父后,母親拖著三子返鄉苦耕度日。貧窮的家境不但沒有銷蝕少年伍舜德求知上進的意志,反而激勵他努力拼搏,奮發向上。1935年,伍舜德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廣東嶺南大學商業經濟系。同年9月,伍舜德就職于香港陸海通公司的六國飯店,開始了他事業的奮斗歷程。因得上司賞識,很快被委任為陸海通公司經理。后又以優異的實績進入董事會,成為董事會中最年輕的一員,并一直擔任該職至病逝。

第二章 商海搏擊

20世紀50年代,香港逐漸發展成為世界商埠,伍舜德抓住香港飲食和食品行業日益興旺的良好機遇,于1956年和弟弟伍沾德創辦了美心食品有限公司,兄弟倆齊心協力、使美心公司迅速崛起,幾十年來像常青樹般矗立在港九,成為香港飲食業中的佼佼者。

第三章 家國情懷

伍舜德先生將“興國必先興教,強國必先富民”鑄為生命信條,自1980年代起傾盡心血構建跨越南北的“教育長城”。在故鄉臺山,他捐資6000余萬元打造從胎兒教育至大學教育的“一條龍教育體系”,先后捐資興辦和支持了臺山市“三優中心”、馬蘭芳幼兒園、四九學業中學、臺山一中、臺山師范、臺山中等專業學校等,更以匠心雕琢塘蝦山上的學業中學——雖處鄉村卻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

五邑大學的校園,成了先生桑榆之年奉獻給家鄉最燦爛的霞光。而促成他志愿做這些事情的,跟接待他次數最多、交談最深的葉家康很有關系。1990年春天的一個下午,伍舜德來校參觀,看到葉家康穿著背心、頭戴一頂草帽,光著腳同教師們一起在太陽底下除草、推土,美化校園。他感動地說:“‘知之非艱、行之惟艱’,葉家康校長身先士卒、艱苦建校的卓越精神,學校辦好有了希望。”經過幾年考察,對五邑大學領導班子建立信任后,他開始大力捐資五邑大學。1991年,他捐資450萬港元建“伍舜德樓”,作為學校的科技活動中心,更以“眾人拾柴”之誠發動家族好友:愛孫伍偉民、伍偉國昆仲捐資150萬港元興建并購置設備的“大學賽艇會”;好友黎耀華獨資300萬港元興建的“黎耀華樓”(化學工程樓);夫人馬蘭芳女士捐資300萬港元的馬蘭芳樓(管理學院樓);兒子伍威權捐資300萬港元興建的“伍威廉樓”(學生活動中心);摯友黃浩川獨資300萬港元興建的“黃浩川樓”(語言活動中心)。僅僅一年多時間,伍舜德一家及其朋友為學校捐建的項目資金就達2000多萬元。1994年獨資300萬港元建“文化交流中心”;1995年聯絡利國偉等九友共捐1000萬港元共建“十友樓”;1996年又與黃炳禮、黃浩川合捐450萬港元建“成人教育學院”。

先生還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強健體質。1992年捐資10萬港元在五邑大學設立“伍舜德體育會計獎學金”,同時,捐款25萬港元購買各種樂器,組建了五邑大學管弦樂隊,為學校的美育工作填補了一項空白。

伍舜德功高德昭,譽滿校園。1995年,五邑大學聘請伍舜德為名譽教授。2003年,伍舜德不幸病逝。其臨終遺言是造體回臺山安葬,路經江門時,靈柩要在五邑大學北門停一下,讓他再看一看五邑大學。他的夫人馬蘭芳女士曾對葉校長說:“伍先生的一半精力都在考慮五邑大學的事。”

結語:雖然伍舜德先生已辭世近20年了,但他愛國愛鄉、無私奉獻的伍舜德精神卻永遠激勵著后來人。由于分管工作的關系,臺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譚國渠與伍舜德先生相識相知幾十年,當回憶起伍先生時,譚國渠感慨地說,與伍舜德先生接觸、交往過的人都會深深感到,伍先生的身上具有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愛國愛鄉、求真務實、艱苦樸素、無私奉獻,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