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二十世紀初,“西學東漸”之風帶來了機械之學,伍舜德、黃炳禮、黃浩川、黃乾亨、黃乾利五位志同道合的摯友深受“科學救國”思想感召,將海外拼搏所得反哺故土。五友樓,應運而生。
今日的五友樓,是一座專門用于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院教學的樓宇,樓宇中間鏤空,靜臥著一方翡翠般的空地,空地中央矗立著一棵百年古樹,樹干上斑駁的溝壑里沉淀著時光的琥珀,每一道褶皺都鐫刻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諄諄教誨。
踏上五友樓的層層臺階,在我們眼前展開的不只是前文的碑文,左側還有一面碩大的鏡子,生長著機械系九六屆全體畢業生的指紋,展翅飛翔的雄鷹似乎震破鏡面凌空飛起,“大展鴻圖”的篆書倒映著來往學子的鴻鵠之志。贈物蘊藏著畢業生對于大學發展的深厚期望,同時也是對五位賢友“眾人拾柴火焰高,唯有同心方能成事”合力的再度演繹,代代相承。
五友樓的命名,既銘刻著五位賢者的金石之誼,亦團結之志銘刻于建筑肌理之中,寄托“眾人拾柴”的協作精神。磚石中凝固的,正是百年前五位青年“以天下為己任”的熱血,以及華僑文化中“散作滿天星,聚是一團火”的精神傳承。如今,這棟樓早已超越物理空間,化作一部立體的精神史詩:其根脈深扎五邑沃土,其枝椏永向教育蒼穹。
二、五友同心:一座樓宇背后的桑梓情深
第一章 伍舜德:舜君丹心,德澤嶺南
伍舜德出生于廣東臺山,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承母訓苦讀成才。1935年嶺南大學畢業時,黃延毓教授稱贊其為典型的嶺南學生:“君一向好體育而絕無暴戾氣;君又好學不倦,成績優良;君又樂為人役,團體服務獲君之助甚多。”赴港創業期間,因親歷西餐廳歧視,與弟共創美心食品公司,以“革新求進”理念打破華裔餐飲桎梏,終筑成香港最大飲食王國。
伍舜德數十年常穿一套1958年的舊西裝,戴300港元的手表,卻為故土豪擲千金:1980年起,在家鄉臺山捐建幼兒園到大學的“一條龍”教育設施,包括馬蘭芳幼兒園、學業中學、臺山市中等專業學校,累計超過6000萬港元。支持江門五邑大學、廣州嶺南大學等高校,捐建教學樓、圖書館等設施,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在五邑大學,他捐建教學樓、體育中心,設立獎學金,親任名譽校長參與治學。更帶動家族持續奉獻:夫人捐“馬蘭芳樓”,兒子建“伍威權樓”。他視捐資為起點而非終點:親自擬定校訓,強調“見微知著”的管理理念;呼吁僑胞“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無則唱好家鄉”。
2003年8月17日,伍舜德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91歲。為了紀念他的卓越貢獻,五邑大學校內設置了“伍舜德銅像”,寓意其精神永存。伍舜德先生的一生充滿了奮斗、奉獻和對教育事業的熱忱,他的精神與貢獻被家鄉人民銘記,他的教育理念和慈善事業惠澤后人,一生中也斬獲了無數榮譽稱號,臺山人民尊稱他為“旅外市長”,后人稱贊他為“愛國鄉彥”,獲頒“江門市榮譽市民”“振興臺山特殊貢獻獎”,并被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等多所高校授予名譽博士學位或教授稱號......無價的精神,永恒的巨星。伍舜德先生作為“愛國愛鄉、求真務實、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楷模,他的精神與事跡將永遠激勵后人。
第二章 黃炳禮:炳煥千秋,禮頌永昭
黃炳禮,1917年出生于臺山華僑家庭,父親黃傳經身教為先,家道貧寒時赴香港謀生,稍有積蓄后便熟心公益,樂善好施。家風似雨潤物無聲,在父母的影響下,黃炳禮勤奮好學,積極進取,學識淵博,胸懷大志。在事業中,憑借著自己敏銳的嗅覺和毒辣的商業眼光,把握時機,勇于開拓,成功創辦了香港寶和有限公司,涉足房地產、醫療設備、國際貿易等領域,成立寶康醫療集團,一步步成為香港社會一位名流殷商。
黃炳禮的夫人,朱清蓮女士,在事業上與黃炳禮志同道合,互相支持,甘苦與共。黃炳禮、朱清蓮伉儷雖身居香港,事業有成,但對家鄉仍一往情深。為了支持家鄉公共事業的發展,黃炳禮伉儷捐資 300萬港元興建臺山市博物館(目前廣東省縣級市最大的博物館);捐建黃傳經文化樓、臺山傅經電祝演播樓,讓文娛清泉流入鄉親生活;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捐250萬港元建臺山護士學校,更親導辦學——派教師赴港進修,邀香港專家講學,傳投知識和教學經驗。
黃炳禮先生不僅熱心為家鄉辦各項公益事業,而且尤其重視文化教育。他慷慨解囊,向臺山師范學校捐資450萬港元。又斥資30萬港元給學校圖書館增加藏書。捐資300萬港元給臺山師范學校興建黃炳禮大會堂。船步傳經學校,是黃炳禮伉儷給家鄉獻出的又一份禮物。樓宇的誕生他都精心策劃,親力親為。大樓設計,他親自構思;大樓藍圖,他親自描繪。黃炳禮始終以“反哺桑梓”為己任。他與其他僑賢共同捐建五友樓,黃炳禮學術交流中心,購置先進實驗設備、擴充圖書館藏書、設立獎學金....
精神火炬的力量在于永不熄滅。其子黃達璋繼承父親志愿,持續資助五邑大學項目,并通過“黃炳禮慈善基金”設立長期援助機制,確保貢獻的延續性。家族設立“黃炳禮慈善基金”,實現慈善理念延續。實現超越物質,跨越時代的深遠意義。
黃炳禮一生踐行“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理念,以教育為紐帶,凝聚華僑之力。黃炳禮以實業家的手與慈善家的心,在五邑大地寫下最恢弘的愛的方程式。
第三章 黃浩川:浩氣長存,川流澤世
黃浩川(1917-2016),生于臺山華僑家庭,自幼浸潤中西文明,青年立下實業報國宏愿。 20世紀30年代起,從家族貿易起步,協助家族在香港、廣州等地經營貿易與制造業,二戰后,敏銳抓住香港經濟復蘇的窗口期,將業務拓展至房地產、金融等領域,展現了超前的商業嗅覺,成為香港商界大亨。他的成功不僅是個人能力的體現,更映射了香港經濟轉型的歷史進程。
黃浩川在事業取得成就之后,始終踐行“以商報國”的理念,緊握“家國同構”僑鄉紐帶,以資本反哺故土,堅守文化根脈。樂善好施,關心邑民健康,致力文化事業,舉凡育才興學,無不悉心以赴。自1986年起,黃浩川捐資近2000萬港元,興辦眾多的公益事業。直擊醫療痛點,捐資350萬元港幣用于建設臺山市人民醫院黃銘衍大樓,捐資550萬元港幣用于建設臺山市人民醫院傅染科大樓和腫瘤科大樓,以及捐資興建白沙醫院等。同時關注人口老齡化問題,資助鄉村養老院,體現人文關懷。
他還捐資修繕臺山白沙鎮的眾享松溪襄水泥大道、文化室、水泥橋和自來水廠。所需之處,盡善盡美。不僅如此,黃浩川先生更守護華僑精神根脈,情系文藝與教育。他捐資350萬元港幣用于支持華僑博物館與文化廣場建設,推動華僑歷史研究,弘揚僑鄉文化。他的捐資行為不僅保存歷史,更強化了華僑的身份認同,為僑鄉注入文化凝聚力,堪稱“非物質的慈善”。
“教育是振興鄉土的根基”。他不僅長期資助家鄉教育事業,捐資113萬元港幣用于建設居正中學教學大樓,捐資200萬元港幣用于建設眾享銘衍學校,捐建臺山師范學校、臺山華僑中學等,更注重教育體系的可持續性。例如,設立獎學金鼓勵學子返鄉服務,形成“培養—反哺”的良性循環,使慈善投資轉化為長期社會效益。
“愛育棟梁,潤物無聲。”黃浩川先生對五邑大學的關懷與支持就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詮釋。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黃浩川捐資興建了五邑大學黃浩川樓,并與其他鄉親一起捐資興建了臺山五友樓(機械館)、十友樓(國際會議中心)、“伍舜德樓”、“馬蘭芳樓”、成人教育學院和江門五邑華僑廣場等項目,總計捐資約730多萬元?。并且認捐港幣300萬元興建五邑大學“黃浩川樓”(語言培訓中心),進一步完善了學校的教學與科研設施。
黃浩川對五邑大學的支持遠不止于此,在“五邑大學教育基金有限公司”成立后,黃浩川先生又捐資港幣10萬元。同時,黃浩川與伍舜德等華僑共同倡議成立校友基金,累計為五邑大學捐款捐物約67.56萬元。通過校友基金,黃浩川支持外國語學院設立獎助學金,資助品學兼優或經濟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2016年,黃浩川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99歲。“商道為公,善行致遠”是他一生的寫照。其愛國愛鄉、重教崇德的精神,持續激勵新一代華僑華人,成為跨越時代的文化基因。他的故事不僅是個人傳奇,更折射出華僑群體在歷史洪流中的使命與擔當。
結語 心中根,千丈深
五友樓的磚縫里盤踞著看不見的根脈——那是伍舜德、黃炳禮、黃浩川、黃乾亨、黃乾利五位游子用百年時光在異鄉地底掘進的鄉愁。他們帶走了塘蝦村的蟬鳴、臺山的咸風,卻把生命的根系反向扎向五邑大學的土壤。五友樓的故事,從不是過去時。它是五位賢友用鄉愁與理想澆筑的路標,指引著每個走過的人:無論走多遠,別忘來時路;無論有多少成就,要記得為故土添一塊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