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偉倫大廈矗立于五邑大學校園中心,由香港著名銀行家、慈善家利國偉博士于1997年捐資2000萬港元興建。這座12層的現代化綜合大樓高58米,建筑面積達1.2萬平方米,集教學、科研、辦公功能于一體。大廈內設多媒體教室、學術報告廳、研究中心及行政辦公區,配備先進的智能管理系統,是學校重要的教學科研基地。利國偉博士將其命名為“偉倫”,寄托著對學子德才兼備的殷切期望。大廈頂層的“國偉紀念堂”陳列著利博士的生平事跡,展現這位金融巨子愛國愛鄉、重教興學的赤子情懷,激勵著無數學子奮發圖強。
二、利國偉:金融巨子的教育情懷
第一章 寒微啟夢,志凌青云
1918 年,利國偉出生于澳門一戶普通人家,雖與名門利希慎家族沾親,卻未得接濟。盡管生計艱難,父母仍堅持教育為先,全力支持其求學。幼年時,他在私塾接受啟蒙教育,后考入香港圣若瑟書院深造四年,刻苦求知。然而1941年日軍侵占香港致其學業被迫中斷。
動蕩時局未能磨滅其志向,反而激發他對金融領域的熱情。1937年,年僅19歲的利國偉憑借自身努力考入國華銀行擔任見習生。初入職場即展現過人勤勉與專注,苦練業務技能,練就 “指尖辨偽鈔” 的絕技——指尖劃過鈔票紋路,便能識破偽造品,這雙 “金手指” 后來成了他馳騁金融界的起點。
第二章 恒生逐夢,力挽狂瀾
1946年,利國偉加入恒生銀號,負責海外黃金交易。憑借英語能力與勤勉作風,他深受創辦人何善衡器重,常隨何善衡赴歐美擔任翻譯,由此接觸國際金融前沿。其職位從助理經理穩步晉升至副總經理,1960年恒生改制為銀行時,他成為首批董事。
1965年香港爆發銀行危機,明德銀號拒付支票引發擠兌潮,恒生瀕臨倒閉。利國偉臨危受命主導談判,僅用一天時間即以5100萬港元向匯豐銀行出讓51%股權,挽救了恒生,成功使恒生銀行避免了倒閉的命運。此舉雖令何善衡等元老痛心,卻是當時唯一生路。兩年后,利國偉升任總經理,1983 年,他接過何善衡手中的接力棒,成為董事長。在其領導下,恒生于1972年成功上市,創下近29倍超額認購、凍結資金28億港元(相當于1971年港府年收入一半)的輝煌紀錄,奠定其香港金融巨頭地位,彰顯利國偉卓越的領導才能和戰略眼光。
第三章 金融砥柱,時代擔當
在香港金融發展的關鍵時期,利國偉始終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80年代初港元危機中,他協助財政司制定港元兌美元7.8的聯匯制度,迅速穩定市場并延續至今,成為金融基石。1987年全球股災波及香港時,他被“力薦”為聯交所主席,積極采取措施穩定華資經紀的人心,帶領香港金融市場逐步走出困境。在他的努力下,香港股市逐漸恢復穩定,并不斷發展壯大,如今已名列世界第八大股市。他也成為了香港政壇、財經界人物心中的銀行 “教父”。
此外,他還深度參與香港回歸進程:作為行政立法兩局議員,聯同鐘士元、鄧蓮如北上拜會鄧小平,代表港人表達對香港前途的憂慮和關切。在中英談判及過渡期,他于香港特區籌委會、預委會、推委會等核心機構持續建言,為香港的順利回歸和繁榮穩定付出了不懈努力,成為香港回歸歷程中的重要推動者之一。
第四章 情系教育,恩澤五邑
利國偉一生心系教育,雖未受大學教育卻成為重要教育推動者。1963年,他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首任司庫兼財務委員會主席,以金融專長奠定校財務基礎,推動恒生銀行與中大合作,并個人捐建利樹培堂、利國偉堂及法律圖書館。1994年被委任為中文大學終身校董。
此外,利國偉還積極參與興辦學校,1980年協同恒生元老創立恒生商學書院(2010年改名為恒生管理學院);1992年促成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成立,擔任首任校董會主席至2000年,拓展國際教育平臺。1990年推動美國亞洲協會在香港設立首個海外中心,任首任主席至1994年。
在故鄉開平,他捐資超1000萬元人民幣支持開僑中學復辦(1978年),建成偉倫教學大樓等四坐標志性建筑,并帶動僑胞掀起建設高潮。1984年,積極響應五邑大學建校,慷慨捐資500萬元港幣,更以遠見卓識長期參與學校規劃,帶動旅港鄉親成立教育基金會并親任主席,匯聚僑胞之力托舉大學夢想。
1997年,他與夫人易海倫女士捐資1300萬港元筑就九層偉倫大廈。這座建筑面積達8100平方米的商住綜合體,于1996年奠基、次年竣工,如慈母般擁抱東湖煙波,巍然矗立迎賓路側,徹底紓解教師安居之困。此大廈乃校園第五座“偉倫”豐碑,與偉倫圖書館等建筑共織成一道承載家國深情的風景線。碑記“利國偉業兮高瞻宏猷,建功樹善兮惠澤長流。紀德昭事兮輝爭日月,播福子孫兮炳耀千秋”正是這顆教育丹心的永恒鐫刻。
1995年,利國偉又同其他9位同邑鄉親每人出資100萬元,在五邑大學興建了“十友樓”。在建校15周年慶典上,他在《抓住機遇 再創輝煌》演講中深情寄望:“大學當為科技與觀念進步的策源地”,激勵青年勇立潮頭,更將五邑大學稱為“家鄉英才成長的搖籃”,字字懇切如燈,照亮無數學子征途。
從偉倫大廈的磚石到演講臺上的箴言,這位未受過高等教育的金融巨擘,以超越課堂的大愛在僑鄉大地寫下最動人的教育詩篇——樓宇矗立處,盡是游子對故土綿延不絕的春天。
第五章 慈善為懷,德厚流光
利國偉先生以“偉倫”為名創立慈善基金會(取夫婦名中各一字),將畢生大愛傾注教育、醫療與民生。在五邑故鄉,他如春風化雨般捐建60余所中小學,讓僑鄉幼苗在書聲中茁壯成長;為開平醫療事業慷慨解囊5752萬港元,當院長謝國均求助新建中心醫院時,他果斷拍板,那擲地有聲的承諾,是游子對故土最深沉的回響。
他的善行遍及公共設施與賑濟領域,如同暖陽穿透陰霾。常以“人生需終身學習”砥礪后輩,更以“話留半句,理讓三分”的處世智慧潤澤人心。2013年8月,95歲的銀行教父溘然長逝。朱镕基總理親獻花圈,董建華扶靈相送;殯儀館白玫瑰如雪,“德范昭垂”橫匾下,600余人含淚默誦挽聯:“一生已竟千秋業,百歲長留偉彥名”——這穿越世紀的仁心,終成永不褪色的精神圖騰。
結語:光影長存 大廈里的永恒精神
偉倫大廈靜立五邑校園,夕暉為它鋪展修長的影,深深印在青草與小徑之上。這影子如利國偉先生留下的功業,沉實而綿長。它默默見證學子匆匆步履奔赴書山,凝望師長身影為育才辛勞耕耘。每一寸光影都浸透著他魂系桑梓的深情厚望,如一盞不滅的燈,映照著代代學子砥礪前行、勇攀高峰的征途——為家國復興傾注赤子之力。歲月流轉,樹影或隨晨昏更迭變幻姿態,然其中蘊藏的精神光華,恰似先生高潔風范,永耀如星,長存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