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導航
五邑大學陳伯宏樓
發布時間:2025-08-19

(一)簡介

五邑大學陳伯宏樓由陳伯宏的夫人陳區明和兒子陳學德捐資450萬港元興建,1995年落成啟用。陳伯宏樓在建設的過程當中,陳學德表示,“五邑大學是家鄉的驕傲,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為學校的發展添磚加瓦,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在他們的關心和支持下,陳伯宏樓終于順利建成。這座樓是一座商住樓,不僅外觀美觀大方,內部設施也十分齊全,為邑大的師生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和工作條件。如今,陳伯宏樓靜靜地矗立在五邑大學的校園北區,與聚賢樓卓然并立。它既是五邑大學發展的見證者,也是陳伯宏一家愛國愛鄉情懷的象征。

(二)僑心系教育 赤子報桑梓——陳伯宏一家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家族淵源:僑鄉根脈,傳承家風

陳伯宏祖籍廣東臺山,其家族傳承“愛國愛鄉、重教興學”的僑胞傳統。在這片土地上,僑胞們背井離鄉、闖蕩世界的故事屢見不鮮,而愛國愛鄉的精神傳統,也如同血脈一般,在家族中代代相傳。他積極投身家鄉的公益事業,長期資助家鄉建設,包括修路、民生改善及教育支持,“伯宏善舉,澤被鄉里”成為臺山民眾廣泛傳頌的佳話。陳伯宏曾言:“吾生于斯,長于斯,雖身在異鄉,心系桑梓,愿以綿薄之力,助家鄉發展。”他的話語質樸而真摯,道出了他對家鄉的牽掛與熱愛。

第二個故事:情系教育:捐資助學,桃李芬芳

1988年,陳伯宏離世。陳區明毅然決然地肩負起傳承家族精神、回饋家鄉的重任,決心將這份對家鄉的深情延續下去。她和兒子陳學德秉承陳伯宏的遺志,在家鄉捐資助學,以改善家鄉孩子們的教育條件。“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我們要為家鄉的孩子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陳區明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將身心投入到家鄉的教育事業當中,先后捐資建成伯宏小學與五邑大學伯宏樓。在小學的建設過程中,陳區明親力親為,從選址、設計到施工,每一個環節她都嚴格把關。她多次回到臺山,與當地的政府部門、學校工作人員溝通協調,確保工程的順利進行。經過多方的努力,伯宏小學終于建成了。這所小學的建成,為家鄉的孩子們提供了更好的學習條件,讓他們能夠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追逐自己的夢想,在改善家鄉教育事業的征途上邁出了一大步。

伯宏小學建成后,陳區明并未停止對家鄉教育事業的支持。1989年起,她持續捐款資助學校的維修工作,讓學校建筑得以保持良好狀態,保障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她常說:“教育是百年大計,硬件設施固然重要,但軟件設施也不能忽視。只有兩者兼顧,才能為孩子們提供優質的教育。”在她的幫助下,許多的鄉村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開啟人生的新篇章。

家鄉的教育發展只有小學是不行的,當聽到家鄉要聯合僑辦一所高等教育學府后,陳區明的陳學德積極響應號召,加入到支持五邑大學建設的行列當中。陳區明和陳學德深知五邑大學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和資源支持,他們決定再次慷慨解囊,在五邑大學興建一座商住樓,并命名為“陳伯宏樓”,以此紀念陳伯宏的遺愛。

第三個故事:僑鄉情深:精神傳承,永載史冊

盡管陳伯宏家族在公眾視野較為低調,但他們跟五邑大學有著深厚的聯系。陳伯宏一家的善舉,在臺山市和五邑大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們的故事,激勵著無數僑胞投身家鄉建設,也成為五邑大學發展歷程中的一段佳話。他們的行為,不僅是對家族精神的傳承,更是對時代責任的擔當。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僑胞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飲水思源,感恩戴德。”這是陳區明與陳學德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們用一生的行動詮釋了這句話的深刻內涵,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