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江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入選第八批國家農業科技園,是我市“科技興農”的重要體現。

廣東天菜農業有限公司團隊。
廣東天菜農業有限公司在第六屆“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農業農村初創組中,以全國第一名的成績榮獲金獎;
一市(臺山市國家創新型(縣)市)一園(廣東江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加快,并獲省科技廳600萬元專項資助;
省級星創天地建成5家,實現歷史性零的突破;
院士工作站、新型研發機構等研發機構效能不斷顯現;
23名農業科技特派員進駐我省11個貧困村開展幫扶脫貧工作,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支撐;
6家企業晉級第七屆“珠江天使杯”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現代農業省級專業賽決賽,晉級數量位居全省第三名,3家企業獲得優勝獎。
這一年,科技創新按下農業發展加速鍵,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
探尋江門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的密碼,我們不難發現,這得益于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大力實施市委“1+1+5”工作舉措,以積極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融合發展為牽引,加快推進農業創新載體建設,大力引進農業科技特派員,實施農業科技攻關和技術成果推廣應用,造就了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在江門農村的廣闊天地大展才華、大顯身手。
在今天的僑鄉大地上,農業科技的源頭創新、遍及鄉村的農業技術服務、大量涌現的職業農民,正改變并重塑著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不僅做到了提升農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帶動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致富,加快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還促使農業特色品牌經濟、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新模式、新形態風生水起。
科技,正逐漸成為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強大助推力。
重培育 延伸產業鏈 造就“新農人”
今年,市科技局制定實施《江門市鄉村振興科技創新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并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從“著力開展創新示范區域創建行動、著力強化農業農村科技創新供給、完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體系、著力強化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體系、著力引進農業科技創新人才、著力發展壯大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六方面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對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驅動作用,致力將江門打造為創新引領的農業強市,推動江門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和鄉村發展的全面振興。
銀洲湖畔,隨處可見正在晾曬的陳皮。在新會區新四洲柑桔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內,農戶們正忙著開皮、曬皮、裝箱,一派豐收景象。新會柑之所以好,離不開科技創新帶來的“新機遇”。
“新會陳皮產業也曾經歷過低谷,1996年全產業產值跌至不足300萬元。”新會陳皮行業協會會長岑偉斌回憶道。但是到了2017年,新會陳皮產業園便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2018年新會陳皮全產業鏈實現產值66億元,種植面積達10萬畝,輻射帶動全區5萬人參與三產融合,帶動全區農民直接收益12.6億元,實現了農民人均收入1.88萬元。
“新會陳皮產業的蛻變,并不僅僅是簡單的種植面積和產值增加。”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張利庠認為,新會陳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立起來的“大基地、大加工、大融合、大科技、大服務”模式,從頂層設計上確保了育種、栽培、儲存、加工、科研、數據、金融、品牌、服務等一條龍的統一管理,同樣也為我市鄉村振興插上了“科技之翼”。
事實上,新會陳皮產業園只是體現我市科技興農成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廣東龍飛生物有限公司、廣東廣三保養豬有限公司、綠湖農莊公司等一批現代化農業農投企業蓬勃涌現,打造了集種植、研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成為現代農業的標桿。
“一枝獨秀不是春。”在以廣東龍飛生物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星創天地內,市科技局正在組織開展新技術推廣和講座培訓會,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沉浸式參與對廣大農民、學生、多行業從業者開展科技知識、農業科普、經營管理等多方面的培訓與交流,帶動周邊農戶1680戶,農戶平均增收2357元/戶,達到了“授人以漁”的平臺帶動效應。
在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市已建立國家級創新型縣(市)1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1個、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6個、省級農業星火技術產業帶2條,院士工作站6個、新型研發機構2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2個,形成了“一市(縣)一園多中心”的農業創新體系。
強科技 把新成果“種”在大地上
近年來,“魚菜共生”成為了江門農業發展的一個熱詞。把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兩種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橋面生態設計,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又換,種菜不施肥而正常生長的魚菜共生現代化生態循環生產技術項目,是我市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內的創業創新孵化項目,由三位來自香港的創業青年與市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合作開展。
科技帶來高產量,也帶來高品質。“‘魚菜共生’無土栽培技術通過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魚類,可獲取富營養的水體。氣霧栽培技術則是一種新型的無土栽培技術,具有植物生長速率快、抗逆性高、空間利用率高、產量高等優點。”廣東天菜農業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羅偉特表示,他們研發的項目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得益于科技創新技術的成功運用。此外,羅偉特還向筆者透露道,該項目將于2020年完成魚菜共生聯合氣霧栽培植物工廠建設,屆時將主要生產有機蔬菜供粵港澳銷售。
不止于此,“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更是為我市農業產品的順利推廣打下了堅實基礎。例如前不久,有一批臺山大米,以采用淺藍色半透明袋包裝、醒目地寫著“海龍灣象牙臻米”的形象全新上市,并在電商平臺銷售,獲得消費者好評。
“農業的根本出路就在于科技創新。”在今天,農業物聯網、高科技農業生產技術等手段的廣泛植入,正加速推動農業生產更加高產、優質、高效。
除了隨處可見的農業科技外,在僑鄉廣袤的田野上,還活躍著這樣一支特殊的隊伍。
他們走村入戶,指導春耕秋收、提供咨詢幫助;他們是農民心中的“田專家”,是問需開方的“把脈人”,是精準扶貧的“傳經者”;他們為農民帶去新技術、新品種、新機具、新材料、新農藥、新肥料,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積極有效的作用。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農業科技特派員。
“農業科技特派員主要是為村民進行技術指導,送技術、送信息、送服務,根據農時季節的不同及時給農民提供相關服務和技術,目的是提高農民素質,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發展現代農業。”廣東省省級農業科技特派員、五邑大學生物科技與大健康學院李辰教授說。
據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我市已引進了來自華南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150多名農業類科技特派員入駐到企業、基層,建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20家,實施技術開發項目200多項,直接產生的經濟效益達3000多萬元。
助創業 在希望的田野上奮斗出彩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農村常見的是“鯉魚跳龍門”式的離村進城,卻鮮見“鳳還巢”式的返鄉歸田。但如今,隨著科技興農理念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開啟,看好農村發展前景的人越來越多。而其中,我市農業企業與高水平農業研發機構的成功牽手便發揮了重要作用。
廣東匯海農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我市的一家農業企業,該公司通過牽手李德發院士建立精準營養院士工作站,以科技合作項目為紐帶,與市場的創新需求有機結合,著力解決關鍵技術難題。
此外,廣東匯海農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還與院士團隊在飼料原料營養價值評估、快速檢測等領域進行探索,并建立了企業飼料原料數據庫,運用大數據分析建立精準的動物營養需要量模型。
根據院士團隊研發的一個配方,預計每噸飼料可幫助企業節省至少10元成本,每年可為企業節省成本超過1000萬元。目前該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家年飼料生產能力超過200萬噸、年產值超過20億元的大型農牧企業。
據悉,截至目前,我市已在廣東天之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涉農企業建立了院士工作站,為各大農業企業搭建平臺,強化保障,為“歸雁”筑巢,讓他們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飛夢想、拼搏出彩。
人才聚,鄉村興。而新品種、新技術也只有落實到田間地頭,才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因此,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將在推動農業源頭創新的基礎上,繼續聚焦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推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大力推廣科技特派員制度,暢通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真正讓農業技術成果走出實驗室,植根僑鄉大地,為“三農”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文/圖 彭曉玲 陳敏銳 江科宣)
參與者說
廣東省省級農業科技特派員、五邑大學生物科技與大健康學院副教授李辰:
生物科技為傳統產業 拓展全新領域
在近兩年來,五邑大學選擇與新寶堂合作,積極推進“新會柑新會陳皮綜合利用研究”等項目的研發工作。在新寶堂,新會陳皮已不是普通、簡單的農副產品,在其質量、價值和文化下,正孕育著一個巨大的現代特色產業,生物科技將為新會陳皮產業打開一個全新的領域。
我們綜合利用生物科技技術,將廢棄的柑肉“變廢為寶”,實現了陳皮酵素產品的研發與推廣。同時,隨著新會陳皮酵素市場的打開,整個新會柑的皮、肉、渣、汁、核都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對延伸整個新會陳皮產業產業鏈、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解決廢棄柑肉污染環境等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國家提出“科技興農”戰略極大地鼓舞了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到地方產業中去,為產業的發展以及品牌價值的提升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作為一名科技特派員,我將繼續發揮五邑大學的資源優勢,推進新會陳皮的產學研合作創新。在產業發展上,將更積極地投入新會柑酵素產品開發,深挖產品價值。同時也希望能通過一些科學的手段,更好地助力于新會陳皮的成分差異了解分析,為新會陳皮產業的發展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造生物科技與循環經濟的新模式。
企業聲音
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銀湖灣浩倫生態園技術員劉健文:
讓科技成果 更好地服務種植生產
在種植園區內,我們采用了一種“限根栽培”新技術來助力高效種植葡萄,達到了控濕、控肥、控蟲、控產量、控品質的良好功效。同時還集成測土配方施肥、生長期水肥調控、短稍修剪等配套關鍵技術,通過控制根系的生長來調節地上部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過程,使得土壤耕作、施肥、灌水的面積極大的減少,大量節約了土壤、肥料和水的使用量,也實現了肥水管理的半自動化和省力化,使勞動力成本大幅度下降,改善了葡萄的內外品質,提高經濟效益。
近年來,在國家與市場對綠色環保戰略的雙重作用下,原生態、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備受市場消費者所青睞,綠色食品的潮流趨勢瞬間高漲,為我國農產品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契機、新熱潮。所以我們也希望以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為基礎,順應時代“互聯網+”的趨勢,學習更多優質的水果種植技術,進行新葡萄種植技術的創新推廣,提高葡萄的口感與品質。打造綠色農業新生態、新品牌,力爭讓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務生態園種植生產。
專家聲音
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市漁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陸英發:
加強農業企業與 研究院所等溝通聯系
今年,我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申報立項了一項科技項目(在公示中)——“江門市水禽疫情監測和防控技術研發與示范”項目,擬開展水禽疫情監測和防控技術研發和集成示范,攻克水禽疫病綜合防控技術堡壘,為養殖企業(場)提供防控技術,給政府部門提供預警技術支撐,建成國內先進的江門水禽重大疫病防控技術服務平臺。
不僅如此,以江門市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站為代表的各大農業技術推廣站,都較好地做到了立足本地,加強與本地企業及省級以上研究院所、高校溝通聯系,共同解決特色農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新問題,引進、吸取新技術、新方法示范推廣應用,發掘、總結本地經驗、實用技術形成的江門技術模式,加以推廣應用。
眾所周知,科技創新永遠在路上,科技是第一生產,不管哪個行業都需要,畜牧漁業領域也是一樣,我們很期待新的技術或方法能在江門示范、推廣、應用,從而不斷提升我們江門企業的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同時,也希望科研院所、高校能加強與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