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錦記。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令一個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經濟體舉國關注,世人矚目。
面對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謀求高質量發展,要建設一個怎樣的園區?應打造一個怎樣的產業?生產力布局與區域協同又該如何優化?這是“灣區之問”,也是新會之迫。
思深益遠,穩扎穩打,謀定后動。伴隨著一項項重要政策出臺、一個個重大工程實施,上述縈繞已久的“灣區之問”正撥開云霧:
珠西新材料集聚區、粵澳(江門)產業合作示范區、深江產業園對標一流,虛位以待;大健康、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業,劍指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產業;謀劃“一帶兩核三組團”空間布局,推動全區上下“一盤棋”……
過去一年來,新會舉全區之力,謀創新、建平臺、興產業,為推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打下了堅實基礎。新會區委十三屆七次全會強調,全區上下要緊緊扭住建設大灣區這個“綱”,充分利用自身區位、資源和產業優勢,在擴大高水平開放中推進全面合作,促進深度融合;在深化市場化改革中推動改革破局,釋放發展活力。
如何聚力高質量發展,全面融入灣區建設?新會全力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文/圖 葉田 肖浩
既抓“含金量”,也抓“高質量”
高質量產業體系
迎接粵港澳大灣區,新會經濟過去一年來積蓄了新的力量:
工業投資增長8.9%、廠房新開工面積增長13%、規上民營工業產值增長15.3%;產值超億元企業153家,新增14家;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23.6億元,動工率超90%;備案增資擴產項目55個、技改項目92個,計劃總投資77.1億元……
在成績面前,新會沒有一絲懈怠和自滿,以聞雞起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的奮斗姿態,努力實現新年“開門紅”。《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打造一批產業鏈條完善、輻射帶動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對標“灣區標準”,新會搶抓機遇,先發制勝。
2018年10月19日,來自國內頂尖的6個生物醫藥團隊,參加了新會區2018年引進創新團隊和項目評審會議,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帶領的核心團隊及其項目——“RNA科學”重大產業研發與應用平臺。
“這6個創新團隊層次非常高,他們也將成為推動我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據新會區科工商務局負責人介紹,該區繼2017年成功引進兩個世界級生物醫藥創新團隊之后,再發“英雄帖”,以最高1600萬元的扶持,最終引來了生物醫藥領域的6個頂尖創新團隊。
“新會位于粵港澳大灣區,政府又有強烈的產業變革意愿,這些都是我們希望項目能夠在此落地的重要原因,實現基礎研究向應用轉化,讓科研成果服務于新會。”陳潤生院士說。
融入灣區建設,新會經濟面臨的一個長期以來的問題,就是新興產業發展滯后。1600萬元扶持的背后,是新會志在打造高質量產業體系的決心。
“我們必須直面問題短板,集中力量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瓶頸,圍繞市委優先發展五大新興產業的要求,以大健康、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為重點,做優做強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產業。”新會區委書記文彥說。
做優新會制造的“含金量”,做強新會產業的“高質量”,新會找準坐標,毅然轉型:
大健康產業方面,重點推進李錦記、中科健康項目開工建設,發揮生物醫藥創新團隊示范帶動作用,培育更多“隱形冠軍”,力爭打造國家級生物醫藥平臺;
新材料產業方面,依托珠西新材料集聚區,以威立雅、芳源、道氏等大項目為抓手,盡快形成新能源關鍵材料產業集群;
高端裝備制造業方面,以中車、中集、中交、中南高科、富華重工等項目為骨干,推動軌道交通、智能裝備、船舶與海洋工程、汽車零部件產業加快集聚發展。
“全力打造產業強區,我們要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緊盯大健康、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加大政策、資源傾斜,力爭打造鏈條健全、配套完善、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新會區區長梁明建說。
既抓“頂天立地”,也抓“鋪天蓋地”
高質量園區平臺
十年磨一劍,新會三大萬畝產業園蓄勢待發。
五邑大學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志堅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新形勢下,從經濟基礎、區位條件、區域面積等來講,新會都應成為江門工業發展的龍頭,新會坐擁三個萬畝園區,這既是新會的機遇,也是新會的擔當。
銀洲湖畔的古井鎮,曾經的三個主要產業為拆船、造船和水泥制造,如今鎮級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碰到了“天花板”。
直面問題,重整思路,該鎮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依托珠西新材料集聚區這一“核心引擎”,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去年來,四方威凱、芳源、道氏等多個投資超10億元的工業項目落子,該鎮實現了從“船舶拆造業重鎮”到“多元產業發展體”的華麗轉身。
古井鎮委書記于津滿懷信心地表示,珠西新材料集聚區的建設與招商是重中之重,該鎮確立了“項目在精不在多”的發展思路,以項目盡快落地為目標,以“在談一批,落地一批,建設一批,儲備一批”的工作戰略做實招商引資工作。
珠西新材料集聚區是新會高標準建設園區的縮影。對標全省一流標準,突出一個“優”字,新會開年工作會議已“畫”好了三大萬畝園區的藍圖:
產業集聚上,珠西新材料集聚區作為珠三角屈指可數、擁有可連片開發土地的精細化工園區,要嚴把入園項目質量關和環保關,加快打造省級特色新材料產業基地;粵澳(江門)產業合作示范區要依托環保產業園,著力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深江產業園要大力引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努力建設主導產業突出、配套產業齊備的珠西岸段裝備制造業重點基地。
灣區合作上,粵澳(江門)產業合作示范區要依托澳葡青年創業園等平臺載體,與港澳探索園區共建新型開發模式,力爭成為灣區產業共建的先行者;深江產業園要加強與深圳等核心城市的對接。
新會區深刻認識到,既要堅持高標準打造“頂天立地”的萬畝園區,也要下功夫狠抓“鋪天蓋地”的村級工業園。
“推動土地等存量資源‘二次開發’,必須要創新方法,進一步提升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為‘工業立區’闖出一條新路子。”文彥說。
基于此,今年新會區將狠抓各鎮(街、區)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工程,按照“一地一策”方針清理盤活、兼并重組、轉型升級,全面排查整治“散亂污”企業,為“工業立區”騰出空間和資源。同時,針對畝產效益不高的現狀,加快出臺“效益十條”,推動生產要素向優勢項目和產業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