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日報記者 趙可義 通訊員 楊雙云
今年恰逢陳白沙誕辰590周年,市政協把“打造白沙文化精品,擦亮僑鄉文化品牌”作為2018年專題調研課題。市政協邀請政府職能部門和有關專家,經過9個月的調研、座談,形成《關于樹立文化自信,打造白沙文化精品,擦亮僑鄉文化品牌的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那么,《報告》中有哪些真知灼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打造“文化西區”
《報告》建議,將打造白沙文化作為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抓手,納入政府工作計劃,成立一個專門領導小組,搭建一個平臺,從提升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軟實力、擴展區域競爭力的高度,從市級層面來推動白沙文化精品的打造。
《報告》提出,園林、文化部門牽頭整治白沙公園,重新規劃改造園內環境,修舊如舊地加固、修葺嘉會樓、碑亭,突出嘉會樓碑、碑廊等白沙文化元素;拆掉圍墻,使公園成為西區文化廣場,并加強管理。讓較大規模的陳白沙紀念館與小巧精致的白沙公園遙相呼應,共同構成“文化西區”。
設立國家級白沙文化研究交流中心
陳白沙的研究者以江門為主,但省內外及日本、新加坡、美國、香港、臺灣等地區也有相關的機構和學者。《報告》建議,由市政府出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省社科聯等聯合在江門設立國家級白沙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統籌有關陳白沙研究、交流活動;規劃、建設部門負責選址興建中心場館;發揮陳白沙研究團體、五邑大學、江門職業技術學院的優勢,吸納專家特別是年輕專才,開展白沙文化專題研究,吸引海內外白沙文化研究專家和團體前來開展活動。通過這些活動進一步擴大白沙文化影響力,提升江門市知名度。
《報告》認為,白沙文化只有滲透到我市每個角落,才能將白沙精神融入生活、注入血液。為此,《報告》提出,白沙文化要“五進”: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網絡。其中,市委組織部、黨校、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在組織各級干部的學習、培訓課程中,至少安排一節以白沙文化為主的課程;宣傳部門編印一本白沙文化小冊子,每個干部人手一冊。
設計“嶺南儒城”旅游專線
《報告》建議,市旅游、規劃、文化部門與三區政府聯合精心設計一條兩到三天的“嶺南儒城”旅游專線,以白沙文化為主干,把圭峰山、玉臺寺、學宮、長堤風貌街、陳白沙紀念館、白沙公園、釣臺舊址作為主要參觀點,并加入梁啟超故居、陳垣故居、陳少白故居等名人故里;開辟一條公交專線,改造重塑雙層觀光巴士,車身噴涂醒目標志,便于市民和外來人士集中領略“嶺南儒城”風采。
《報告》還建議,旅游部門有計劃地在市區設計幾家有儒文化元素的旅游酒店;文化部門設計一批相關文創產品,并將已有的茅龍筆、葵扇、宮燈等便于攜帶的非遺產品配合旅游專線進行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