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深化學校國際交流合作,2021年11月20日至2021年12月11日期間,學校為馬來西亞沙巴大學師生開展了系列在線講座。講座主講人分別為軌道交通學院黃莎博士,應用物理與材料學院劉爭博士、靳柄軍博士,智能制造學部特聘教授楊建博士、Ivan Babichuk博士。
黃莎博士作了題為“High-speed railway development and key aerodynamic issues in China”的講座,介紹了世界鐵路發展歷史及中國鐵路發展的偉大成就,重點講解了鐵路高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空氣動力學問題及解決方案,包括氣動減阻降噪技術、隧道耦合氣動效應及緩解技術、大風環境下列車安全防護技術等;同時,介紹了國際前沿仿生減阻降噪、湍流流場主動控制技術在高速列車領域的應用;最后,介紹了我國目前正在開展的高速鐵路建設情況,如智慧京張鐵路、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等,并與學生進行了線上互動,探討了未來軌道交通發展。

劉爭博士、靳柄軍博士作了題為“The introduction of sustainable energy”的講座,提出因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每年都會在世界范圍內造成大量的生命、財產損失,新能源的開發與應用是解決次(此)問題的基本途徑之一。兩位老師分別從氫能源的開發與新能源電池的應用展開了論述。靳柄軍教授詳細講解了電解水產氫技術,包括其中涉及到的從原材料選取到催化劑設計再到居民應用中的關鍵問題;劉爭博士介紹了二次電池的原理與發展歷程,并詳細講解了現行鋰離子電池的優勢與其所面臨的挑戰,在最后對新一代電池體系做了簡要的介紹與評價。
楊建教授作了題為“Flexible electronics and wearable sensors”的講座,結合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以及當前智能機器人與生命健康領域的內在需求,以現代晶體管和傳感器的基本組成與結構為主線,從材料力學的角度簡明講述柔性電子與可拉伸電子的理論基礎、加工方法、封裝測試等基礎知識與發展趨勢,講述可穿戴傳感器的設計原理、制備工藝與性能測試等基本硬件系統知識,并以柔性微流控角膜接觸鏡、電阻式觸覺傳感器等具體實例講授可穿戴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制備方法與實際應用。
IvanBabichuk(烏克蘭籍)博士作了題為“Optical engineering for modern communication”的講座,介紹了光纖或光學傳感器在現代通信中的發展和應用,以及基于光學工程的基本原理,將這些技術應用于開發當今如5G、物聯網等大容量信息的光傳輸。同時闡釋了光學鏈路的其他優點,例如:隱私性好、安全性高、降低對電磁干擾的敏感性、相對低功耗、緊湊性和相對低成本。
馬來西亞沙巴大學共344人次參與了系列講座,反響強烈,受到馬來西亞沙巴大學師生的一致好評和喜愛。2017年,我校與馬來西亞沙巴大學簽訂校際合作協議,2018-2019年兩校互派學生開展國際交流學習。該在線系列講座是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學校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模式的新探索、新實踐,對外輸送豐富教育經驗,推介特色學科,進一步提升學校國際學術影響力。(文/圖 外事處)